
亦作“ 嫉惡若仇 ”。對壞人壞事如同對仇敵一樣憎恨。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蔡木龛》:“﹝翁﹞嫉惡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語必刺入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公一時忠憤激發,嫉惡若仇,容或偶為此語,揆其心術,仍不失為磊落光明。”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八章:“ 有萬 的絕對公正、嫉惡如仇、見公共事一馬當先,使得 生寶 感到互助組有這個人,搞豐産的信心更強了。”
“嫉惡如仇”是一個常用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對壞人壞事的憎恨如同對待仇敵一樣強烈,形容人愛憎分明、正義感極強。例如:提到該詞可用于形容“見公共事一馬當先”的性格特征。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分析,可參考古籍《兩般秋雨庵隨筆》及現代文學作品。
《嫉惡如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仇恨邪惡的行為和人,用來形容對壞人和壞事感到極度厭惡和憎恨。
《嫉惡如仇》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女、心、口”,分别代表了該字的偏旁部分。根據拆分部首分析,《嫉惡如仇》的拆分結果為:女(2畫) + 心(4畫) + 口(3畫)。
《嫉惡如仇》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典故。它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這篇文章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柳下惠的人,他拒絕接受受賄的賄賂,堅守正直,追求公正,因此受到了許多人的嘲笑和仇恨。然而,有一天,柳下惠救了一個被狼群追趕的人,那個人原來正是他的仇人。這個故事裡的情節表達了嫉惡揚善的精神,從而形成了成語《嫉惡如仇》。
《嫉惡如仇》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嫉惡如仇」。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嫉惡如仇》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嫉惡如讎」。
1. 他對那些欺壓别人的人嫉惡如仇。
2. 那位律師一向嫉惡如仇,為正義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
1. 嫉惡:嫉惡是指對邪惡行為感到厭惡和憎恨。
2. 如仇:如仇是指像對待仇敵一樣對待惡人,表示極度憎恨。
1. 嫉惡若仇
2. 憎惡如仇
1. 寬容待人
2. 包容心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