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春的意思、九春的詳細解釋
九春的解釋
(1).指春天。《文選·阮籍<詠懷詩>之四》:“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張銑 注:“春,陽也;陽數九,故雲九春。”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志怪篇》:“其花似杏,而緑蘂碧鬚,九春之時,萬頃競發,如鸞鳳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賦》:“瑤池疏潤,演麗於九春;析木分輝,流光於千裡。”
(2).指三年。《文選·曹植<雜詩>之二》:“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李善 注:“一歲三春,故以三年為九春。”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網絡擴展解釋
“九春”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漢語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指春天
- 古代将春季九十天稱為“九春”,因“九”為陽數之極,象征春季的繁盛。例如阮籍《詠懷詩》中“悅怿若九春”,即以“九春”描繪春日生機。
- 部分文獻(如《金樓子》)用“九春”形容春季萬物競發的景象,如“九春之時,萬頃競發”。
-
指三年
- 古人以“一歲三春”劃分季節,故三年合稱“九春”。曹植《雜詩》中“自期三年歸,今已曆九春”即用此意。
二、延伸與比喻
- 成語中的象征
作為成語,“九春”可比喻長久等待或期盼的事物,如《詩經》中“九月采葛”引申出對時間漫長的感慨。
- 現代名字寓意
在姓名學中,“九”表極高、長久,“春”象征生機,組合後寓意豁達智慧、前途光明,但此用法較少見。
三、文學與曆史引用
- 唐代皇甫枚《飛煙傳》用“九春”表達傷春之情,梁元帝《金樓子》以“九春”描繪植物繁茂,均體現其詩意化應用。
- 李善注《文選》時明确解釋“九春”為三年,成為後世解讀的重要依據。
四、補充說明
“九春”的兩種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如詩句中多指季節,而涉及時間跨度時則偏向三年。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命名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春》是指春天的第九個節氣,即立春後的第九天。根據中國農曆傳統,每年的二月中旬左右是九春。下面對《九春》的拆分部首和筆畫進行介紹。
《九春》這個詞的部首是“日”,有4個筆畫。它由一個“九”字和一個“春”字組成。其中,“九”的部首是“丿”,有1個筆畫;“春”的部首是“日”,有4個筆畫。
九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九春在繁體中的寫法是「九春」。根據古代文獻和碑刻的記錄,可以了解到古代九春的漢字寫法。
以下是關于九春的例句:九春是一個溫暖而宜人的季節,萬物開始複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