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驅戶的意思、驅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驅戶的解釋

亦作“駈戶”。即驅口。《元典章·戶部三·籍冊》:“壬子年另籍 蒙古 牌甲駈戶,自抄數已後每年争告。”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三國志·吳志》:“則直以平民賞将家為僮僕,較之後世所謂驅戶,其虐又有甚焉。”參見“ 驅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驅戶是元代戶籍制度中的特殊群體,特指被政府或貴族強制遷徙、集中管理的民戶。該詞由“驅”(驅使、驅趕)與“戶”(戶籍單位)組合構成,最早見于元代官方文書,主要用于描述因戰争俘獲、罪犯流放或土地兼并而喪失自主權的底層人口。

從社會屬性看,驅戶近似奴隸階層,需依附于主人從事勞役,且戶籍登記時以“戶”為單位區别于普通民戶。據《元史·刑法志》記載,驅戶不得與良民通婚,其子女仍屬驅籍,體現嚴格的身份世襲制度。元代詩人王冕在《江南民》中寫道“驅戶曉炊星散竈”,側面反映其聚居勞作的生存狀态。

該詞彙的消亡與明代戶籍改革直接相關。洪武三年(1370年)推行的“戶帖制度”廢除人身依附關系,驅戶逐漸融入普通民籍,相關稱謂隨之退出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驅戶”僅作為曆史術語存在于《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

網絡擴展解釋

“驅戶”是宋元時期的曆史術語,指戰争中被俘的漢族人戶,其身份和地位具有特殊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驅戶是金軍、蒙古軍在戰争中俘獲的漢族人口,多數被貴族占有,被迫從事農業或勞役,需向主人繳納貢賦,同時承擔國家賦稅和差役。他們的法律地位類似農奴,屬于半自由民,與普通編戶(自由民)嚴格區分。

2.身份與戶籍

3.社會地位

4.政策變化

元代為增加稅收,自窩闊台汗時期開始逐步釋放驅戶。例如,通過官方贖買或強制釋放部分驅戶,使其轉為國家編民。

補充說明

有觀點認為“驅戶”可能引申為“驅趕家庭成員”(如所述),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曆史依據,更權威的來源均指向宋元時期的特定群體。

别人正在浏覽...

罯罯白鹿巾笆茅卑辭厚币參潭草棚淳維打觑地壟定力堆簇焚巫哥倫布光輔跪乘歸聚歸舷過費菰首憾恚喝命河埽黃篾樓蔣月泉絞刑架交顔急玲金吾金汋蠲宥臘八米連流連甍零雜率教沒屋架梁密石牧伯木瓜杖拍刀炮烙潛絶牽留三人月刹手锏沈木是凡噬嗑獸心人面庶姬說下司倉素沫瑣運貪邪文轸烏玉玦仙娥河遐骛西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