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帝王冠冕左右懸垂耳塞的帶子。《晏子春秋·外篇上九》:“冕前有旒,惡多所見也;纊紘珫耳,惡多所聞也。”
“纩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kuàng hóng,其含義與古代帝王冠冕的形制相關。根據權威資料解釋,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含義
指古代帝王冠冕兩側用于懸垂耳塞(即“瑱”)的帶子。這類帶子通常以絲織物制成,兼具裝飾與禮儀功能。
結構關聯
文化象征
這類設計不僅體現身份等級(如帝王專屬),還暗含“充耳不聞”的典故,象征帝王應專注國事,不輕信讒言。
“充耳不聞”的成語即源于古代冠冕的“瑱”與“纩纮”結構。耳塞(瑱)通過纩纮垂挂,提醒佩戴者有所聽有所不聽,後演變為形容對某事置之不理。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服飾制度,可查閱《周禮》《禮記》等文獻。
纩纮 (fǎng zhuāng) 是一個漢字,意為撇開。可用于描述一種将某物擱置或放下的動作。
纩 (fǎng) 這個字的部首是纟 (mì) ,總共有5個筆畫。
纮 (zhuāng) 這個字的部首也是纟 (mì),總共有6個筆畫。
纩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風俗習慣。在古代,人們常常将物品用結繩或纏繞的方式固定或封閉起來。因此,纩纮這個詞也用來表示撇開或解開的動作。
纩纮在繁體中寫作纊纕。
古代的文字是由許多象形字組成的,字形和現代漢字有些不同。在古代,纩字的外形像兩條結實的繩子,用于象征物品被固定起來。
他将書本纩纮在一起,放進書包裡。
纩系 (fǎng xì):系在纩纮上或發揚纩纮的意義。
纩帶 (fǎng dài):用纖細的纩纮做成的帶子,用于裝飾或束縛。
解開、松開、放開。
系緊、捆綁、綁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