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帝王冠冕左右悬垂耳塞的带子。《晏子春秋·外篇上九》:“冕前有旒,恶多所见也;纊紘珫耳,恶多所闻也。”
“纩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kuàng hóng,其含义与古代帝王冠冕的形制相关。根据权威资料解释,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含义
指古代帝王冠冕两侧用于悬垂耳塞(即“瑱”)的带子。这类带子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兼具装饰与礼仪功能。
结构关联
文化象征
这类设计不仅体现身份等级(如帝王专属),还暗含“充耳不闻”的典故,象征帝王应专注国事,不轻信谗言。
“充耳不闻”的成语即源于古代冠冕的“瑱”与“纩纮”结构。耳塞(瑱)通过纩纮垂挂,提醒佩戴者有所听有所不听,后演变为形容对某事置之不理。
此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服饰制度,可查阅《周礼》《礼记》等文献。
纩纮 (fǎng zhuāng) 是一个汉字,意为撇开。可用于描述一种将某物搁置或放下的动作。
纩 (fǎng) 这个字的部首是纟 (mì) ,总共有5个笔画。
纮 (zhuāng) 这个字的部首也是纟 (mì),总共有6个笔画。
纩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风俗习惯。在古代,人们常常将物品用结绳或缠绕的方式固定或封闭起来。因此,纩纮这个词也用来表示撇开或解开的动作。
纩纮在繁体中写作纊纕。
古代的文字是由许多象形字组成的,字形和现代汉字有些不同。在古代,纩字的外形像两条结实的绳子,用于象征物品被固定起来。
他将书本纩纮在一起,放进书包里。
纩系 (fǎng xì):系在纩纮上或发扬纩纮的意义。
纩带 (fǎng dài):用纤细的纩纮做成的带子,用于装饰或束缚。
解开、松开、放开。
系紧、捆绑、绑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