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讬喻的意思、讬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讬喻的解釋

亦作“ 託諭 ”。謂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假靈龜以託喻,寧掉尾於塗中。”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觀夫興之託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宋 程洵 《锺山先生行狀》:“故其為文,指事析理,引物託喻,要以達意所欲言者。” 明 吳寬 《玉澗記》:“學道者守一身而忘萬物,凡口鼻耳目之屬,皆有所託諭。”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託喻不深,樹義不厚,不足以言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讬喻”(tuō y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修辭或文學表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借用他物或比喻手法來寄托、表達某種隱含的意思。例如,用自然現象暗喻人情世故,或用具體事物象征抽象概念。


二、結構與來源


三、應用場景

  1. 文學創作:常用于詩詞、散文,增強意境和表現力,如宋代程洵評價文章“引物托喻,達意所欲言”。
  2. 日常表達:通過類比或象征傳遞複雜情感或觀點,避免直接陳述。

四、與近義詞的差異


五、總結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文心雕龍》或曹植相關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讬喻

讬喻(tuō yù)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達通過比喻來說明事物的意思或道理,即以一個事物類比另一個事物,以此來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

部首和筆畫

讬字的部首是讠(讠是訂字底部的“讠”部,表示言語相關),由8個筆畫組成。

來源

讬字的來源來自古代漢字“託”,起初意思是依賴、委托,後演變為比喻、類比的意思。在古代文獻中,讬字常用于表示比喻、喻指等引申意義。

繁體

繁體字中的讬為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讬字的寫法并不完全一緻,有些古籍中寫作“䜩”,有些寫作“託”,但都指代相同的意義。

例句

1. 他的行為讬喻着一種勇敢和無畏的精神。

2. 這個故事通過讬喻的方式,生動地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友誼。

組詞

比喻、類比、喻指

近義詞

比喻、象征、隱喻

反義詞

本義、直說、明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