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託諭 ”。謂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假靈龜以託喻,寧掉尾於塗中。”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觀夫興之託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宋 程洵 《锺山先生行狀》:“故其為文,指事析理,引物託喻,要以達意所欲言者。” 明 吳寬 《玉澗記》:“學道者守一身而忘萬物,凡口鼻耳目之屬,皆有所託諭。”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託喻不深,樹義不厚,不足以言興。”
“讬喻”的漢語詞典釋義
“讬喻”(亦作“托喻”)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讬”(寄托)和“喻”(比喻、說明)組合而成,屬于修辭學範疇的術語。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深層含義或情感。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義分解
合稱後,指借他物委婉表達本意,常見于古典詩文創作。
修辭功能
在文學中,“讬喻”是通過意象(如自然景物、典故)間接傳達作者的情志或諷谏,兼具含蓄性與藝術性。例如:
屈原《離騷》以“香草美人”讬喻忠貞,暗含政治理想。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定義:
讬喻:寄托于比喻而表達。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0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第1021頁。
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說明:
通過比興手法,将情感或議論隱含于物象描述中。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第1535頁。
古典文獻例證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指出:
“讬喻以明意,因物以徵志。”
強調借外物寄托心志,是詩文創作的核心手法之一。
參考資料
“讬喻”(tuō y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修辭或文學表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通過借用他物或比喻手法來寄托、表達某種隱含的意思。例如,用自然現象暗喻人情世故,或用具體事物象征抽象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文心雕龍》或曹植相關作品。
矮小精悍博山爐崇號從女待臘代明耽寵膽破心寒電視片滴翠翻工番經廠飛遯鳳雞高赀唝吥貫籍鬼信貴州省過眼鶴算紅觜火球狐腿兒醬匠接事檵木舊約虀鹽靠牌子靠枕靈署靈用驢床蒙受鬧雜青錫輕鮮柔讷三竺颯瑟沈伏深思蛇涎試才世官侍禁殊操四書文糖纏陶廣填門題參頭昏目眩駝褐橐笥硙硙文章伯小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