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約束訓戒。《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 鄭玄 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禮也。” 林尹 今注:“誓戒,約束警戒之也。祭祀大事,恐其失禮,先告之以失禮之刑而誓戒之也。” 明 方孝孺 《郊祀頌》:“誓戒大臣,大祀攸舉。”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聽其言也厲》:“居官則告諭可以當鞭樸,行師則誓戒可以當甲兵,此之謂‘聽其言也厲’。”
(2).約束訓戒的言辭。《清史稿·禮志一》:“大祀前三日,帝緻齋大内,頒誓戒。辭曰:‘惟爾羣臣,其蠲乃心,齊乃志,各揚其職。敢或不共,國有常刑。欽哉勿怠!’”
“誓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誓戒”包含兩層含義:
曆史淵源與典籍出處
應用場景
語義演變
從最初的刑罰威懾(如《周禮》),逐漸演變為更廣泛的訓誡手段,強調言辭的警示作用。例如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出“誓戒可以當甲兵”,突顯其精神約束力。
“誓戒”是中國古代禮法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兼具強制性和教化性,反映了傳統社會對秩序與規範的重視。
《誓戒》是一個意為“發誓并堅守承諾”的詞語。當人們做出承諾并真誠地發誓要遵守,守護自己的誓言時,就可以使用這個詞。
《誓戒》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和戈字旁。言字旁代表“語言”,戈字旁表示“刀戈”。
根據筆畫,這個詞的拆分有12個筆畫:言(7畫)+ 戋(4畫)+ 戈(4畫)。
《誓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在特殊場合或重要時刻會發誓來表達自己的誠意和決心。這種發誓并嚴守承諾的行為,被稱為“誓戒”。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表示承諾和堅守諾言的意思。
《誓戒》的繁體字為「誓戒」。
在古代,「誓戒」這個詞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主要是在字形上有所差異。例如,「誓」字在古代寫作「訾」。
以下是《誓戒》的幾個例句:
組詞:發誓、堅守、承諾、守護、諾言。
近義詞:宣誓、許願、對誓。
反義詞:放棄、背棄、違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