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狂誖 ”。狂妄悖逆。《國語·周語下》:“若視聽不和,而有震眩,則味入不精,不精則氣佚,氣佚則不和。於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晉書·王彬傳》:“爾狂悖乃可至此,為吾不能殺汝邪!” 明 宋濂 《故賢母熊夫人碣》:“是虜狂悖不知有仁義,其敗可立而待也。”《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六年》:“國主疑 佑 之狂誖,由 平 激之,忌者因中以淫祀鬼神事,乃先收 平 下大理獄,後收 佑 。” 郭希仁 《從戎紀略》:“﹝ 彥彪 ﹞作書與 雲山 ,語言甚狂悖。”
(2).指瘋癫。《韓非子·内儲說上》:“嬰兒、癡聾、狂悖之人嘗有入此者乎?”
(3).叛逆。 漢 焦贛 《易林·觀之遯》:“雍門内崩,賊賢傷仁,暴6*亂狂悖, 簡公 失位。”《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寶慶元年》:“自冬徂春,雷雪非時,西 霅 東 淮 ,狂悖洊興。”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狂悖漢語 快速查詢。
“狂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核心釋義
引申含義
語境應用
語言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現代延伸含義,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狂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行為或思想異常、違背常理和道德規範。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極端反常、荒謬或背離常态。
《狂悖》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犭”(羊)是左部首,表示與羊有關的事物;“心”表示心髒或情感方面的事物。這個詞總共包含19個筆畫。
《狂悖》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爾雅》中,可見在古代文字中的使用。古代人們通過将兩個具有相關意義的部首組合形成這個詞,以表達其特定含義。
繁體字中,《狂悖》的寫法為「狂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狂悖的字形可能稍有不同,具體可參考古代字典和文獻。
1. 他的行為舉止狂悖,讓人難以理解。
2. 這個觀點完全狂悖于常識和科學。
3. 她的決定被人們認為是狂悖的,沒有人理解她的做法。
1. 狂妄:形容态度或行為過于自大、狂妄自負。
2. 悖離:形容行為或觀點背離常理、離經叛道。
3. 狂暴:形容情緒或行為異常激烈、暴力。
1. 古怪:形容行為、思想離奇、古怪。
2. 荒唐:形容言行荒謬、荒唐離奇。
3. 瘋狂:形容行為或情緒異常激烈、瘋狂不羁。
常規:與狂悖相對,指符合常理和常規的。
合理:與狂悖相對,指符合邏輯和道德的。
正常:與狂悖相對,指符合正常标準和行為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