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匡辅君主。《国语·晋语七》:“今 无忌 ,智不能匡君,使至於难,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 韩 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 魏 之先 文贞 ,有匡君之大德。”
(2).指 匡俗 兄弟。 明 王世懋 《庐山雪》诗:“千崖冰玉裹,何处着 匡 君。”参见“ 匡俗 ”。
(3).指 江西 的 庐山 。 清 赵进美 《南康登楼》诗:“空城何所有,一半是 匡 君。”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顶》诗:“乘云我欲之帝廷,稍为 匡 君鸣不平。兹山何者让 衡霍 ,不岳不镇谁使令。”参见“ 匡庐 ”。
“匡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释义如下:
指臣子对君主进行规劝、纠正其错误言行或政策,使其符合正道。
例证:
《论语·宪问》载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即体现“匡君”之责。古代谏官如魏徵谏唐太宗,亦是“匡君”的典范行为。
指承担辅佐、匡正君主职责的臣子,常特指忠直敢谏之臣。
例证:
《楚辞·九叹》中“匡君”指辅弼之臣。历史上如诸葛亮《出师表》所言“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亦属“匡君”角色的职责范畴。
释义综合引自以下权威辞书:
(注:因古汉语词汇释义需依托权威工具书,此处引用纸质辞书版本以保障学术严谨性;在线词典如汉典(zdic.net)、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 等平台亦可查证相关条目。)
“匡君”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匡辅君主
指辅佐或纠正君主的言行,使其符合治国正道。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国语·晋语七》提到“智不能匡君”,《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亦有“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的表述。唐代诗人杜甫在《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中写道“汲黯匡君切”,借历史人物汲黯的典故强调辅佐君主的重要性。
指匡俗兄弟
源自传说中匡俗(又称匡续)兄弟隐居庐山的典故。二人因避世修道,后演变为庐山的神话象征,如明代王世懋《庐山雪》诗云“何处着匡君”。
代指江西庐山
因匡俗兄弟的传说,庐山亦被雅称为“匡君”或“匡庐”。清代赵进美《南康登楼》中“一半是匡君”即用此意。
补充说明:
安攘奥藴巴子国敝帷波速尺土春牓辍俸诞诈冬釭尔汝之交峰巅稾盖庑关西孔子果肉澔汗花萼换届滑塌灰琯江壁齎奉巨亿来往如梭流品六文掳获荦荦大端漫识米果粘吝缴绕尿壶平光请佃清雅绝尘钦遵弃亲绮食权阉沈博绝丽审音饰终收网私历司令员窣窣太阳能脱岗蛙歌外庸往号未为不可文什文轴无事生非侠辅险道神相欺淆杂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