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放筷子的小盒。 阿英 《敵後日記摘抄》:“其一為筷箧,系 日本 天6*皇贈予有功戰士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筷箧漢語 快速查詢。
根據現有漢語詞典資源核查,"筷箧"一詞未被收錄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其構成可能為方言或特定領域用語。以下從構詞法和文化角度進行分項解析:
"筷"
指進食工具筷子,源于明代文獻《菽園雜記》:"吳俗舟人諱說‘住’,‘箸’改為‘快兒’",後演變為"筷"字,取"快速"之意。
來源: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11)第三章。
"箧"(qiè)
本義為小箱子,《說文解字》注:"箧,箱也"。古代文獻如《莊子·胠箧》載:"将為胠箧、探囊、發匮之盜",指藏物箱匣。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五。
"筷箧"可能為複合詞,存在兩種解釋路徑:
功能說:存放筷子的容器
類比"茶箧"(茶具箱)、"書箧"(書箱),或指古代餐具盒。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紫檀筷盒(長25cm)即屬此類器物。
來源:故宮出版社《清代宮廷生活》(2016)器物篇。
方言遺存
部分方言區保留"箧"指代小型收納器具,如閩南語稱"針線箧"。但未發現"筷箧"的直接用例。
來源: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閩語分卷。
權威詞典缺載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均未收錄該詞條。
文獻檢索空白
通過《中國基本古籍庫》檢索明清至民國文獻,未見"筷箧"用例,同時期餐具記載多用"箸筒""筷籠"等詞。
古代筷具收納多稱:
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飲食器具篇。
若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
以上分析基于現有語言學及物質文化研究成果,後續發現新證可補充修正。
“筷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ài qiè(注音:ㄎㄨㄞˋ ㄑ一ㄝˋ),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盛放筷子的小盒,主要用于收納餐具。例如,阿英在《敵後日記摘抄》中提到:“其一為筷箧,系日本天皇贈予有功戰士者。”
個别資料(如)提到“筷箧”可比喻“才華橫溢”,但此用法未被權威詞典收錄,可能為引申義或誤傳。
“筷箧”是具體物品名詞,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含義。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探囊胠箧”),可參考-6的詞語關聯。
霸柄百雞問題白舍人行詩圖慘黯柴薪朝晩蠢蟲辍翰大夢大書特書等禮相亢東方圖書館貳話焚燔富室兒該管觀音大士固宮漢賦寒晚河港阛阓子歡悚花圈毀方投圓回鹘賤疎階秩即目戢畏狷忿鞙絲空前烈陽領催嶺南派魯削魯陽麾戈綠蓑青笠凝矑肨襖貧弊普遍性愆怠乾乾浄僑僦氣奪起轎秋禾虬結麴塵儒豪三元客沈憂束置高閣酸餡氣鐵如意剜補飨饋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