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放筷子的小盒。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其一为筷箧,系 日本 天6*皇赠予有功战士者。”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筷箧汉语 快速查询。
根据现有汉语词典资源核查,"筷箧"一词未被收录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其构成可能为方言或特定领域用语。以下从构词法和文化角度进行分项解析:
"筷"
指进食工具筷子,源于明代文献《菽园杂记》:"吴俗舟人讳说‘住’,‘箸’改为‘快儿’",后演变为"筷"字,取"快速"之意。
来源: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11)第三章。
"箧"(qiè)
本义为小箱子,《说文解字》注:"箧,箱也"。古代文献如《庄子·胠箧》载:"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指藏物箱匣。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五。
"筷箧"可能为复合词,存在两种解释路径:
功能说:存放筷子的容器
类比"茶箧"(茶具箱)、"书箧"(书箱),或指古代餐具盒。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紫檀筷盒(长25cm)即属此类器物。
来源:故宫出版社《清代宫廷生活》(2016)器物篇。
方言遗存
部分方言区保留"箧"指代小型收纳器具,如闽南语称"针线箧"。但未发现"筷箧"的直接用例。
来源: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闽语分卷。
权威词典缺载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均未收录该词条。
文献检索空白
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明清至民国文献,未见"筷箧"用例,同时期餐具记载多用"箸筒""筷笼"等词。
古代筷具收纳多称:
来源: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饮食器具篇。
若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
以上分析基于现有语言学及物质文化研究成果,后续发现新证可补充修正。
“筷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uài qiè(注音:ㄎㄨㄞˋ ㄑ一ㄝˋ),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指盛放筷子的小盒,主要用于收纳餐具。例如,阿英在《敌后日记摘抄》中提到:“其一为筷箧,系日本天皇赠予有功战士者。”
个别资料(如)提到“筷箧”可比喻“才华横溢”,但此用法未被权威词典收录,可能为引申义或误传。
“筷箧”是具体物品名词,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含义。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探囊胠箧”),可参考-6的词语关联。
爱礼存羊百夫怑愌边备表里如一避名波连部郎不期而同裁量缠错诚慤从父兄村牛村野鄙夫大展经纶登践钝公子方解石贯鲜桂渚果断鸿鹭画地刻木欢服会儿阶坎季风金珰大畹秔穄浄因金兽继祀棘子决机絶特亢亮空间昆山调马中关五铙铎逆争欧骆辟鸡迁乔出谷青袍乌帢瘸子纫佩骚徼上六魫冠拾菜孃市头诗吻顺筊毋或乌柹谐熙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