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麯塵”。1.酒曲上所生菌。因色淡黃如塵,亦用以指淡黃色。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閻敬立》:“須臾吐昨夜所食,皆作朽爛氣,如黃衣麴塵之色,斯乃櫬中送亡人之食也。” 清 錢謙益 《蠟梅》詩之一:“ 羅浮 曾見夢中身,髣髴新粧改麴塵。”
2.借指柳樹,柳條。嫩柳葉色鵝黃,故稱。 唐 唐彥謙 《黃子陂荷花》詩:“十頃狂風撼麴塵,緣堤照水露紅新。” 宋 張先 《蝶戀花》詞:“柳舞麴塵千萬線,青樓百尺臨天半。”參見“ 麴塵絲 ”。
3.初春時嫩柳倒映水中而呈鵝黃色的春水。 前蜀 毛文錫 《虞美人》詞:“垂楊低拂麴塵波,蛛絲結網露珠多。” 清 夏葛 《渡江雲》詞:“風信峭,麴塵新漲,千片已東流。”
4.指茶。 唐 白居易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陽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 唐 白居易 《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
“麴塵”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比喻平凡不起眼的事物或人
由“麴”(釀酒用的發酵劑)和“塵”(塵土)組合而成,字面指釀酒過程中産生的麴曲碎屑或沉澱物,引申為普通、不顯眼的存在。例如形容低調的人物或日常瑣事()。
指酒曲上的淡黃色菌類或顔色
因酒曲發酵後表面菌絲呈淡黃色如塵,故“麴塵”可代指淡黃色。唐代《博異志》中描述亡者祭品顔色時,用“黃衣麴塵”形容腐朽感()。
文學中借指柳樹或柳條
因嫩柳葉色近似麴塵的淡黃,古人常用此詞代指柳樹。如宋代張先《蝶戀花》中“柳舞麴塵千萬線”,即以“麴塵”比喻隨風飄動的柳條()。
注意: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現代較少使用。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尤其是涉及顔色或植物描寫時,可能指向後兩種釋義。
《麴塵》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麴和塵。
麴表示用曲米或麥制成的發酵劑,塵表示空氣中的微小灰塵。
麴的拆分部首是米和曲,筆畫數為11畫;塵的拆分部首是土,筆畫數為8畫。
《麴塵》這個詞首先出現在《尚書·高宗肅敬第七》中,描述了一種腐敗的現象。
在繁體字中,麴塵的寫法為麴塵。
在古時候,麴塵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在《廣韻》中,麴塵的寫法為「麴晨」,表示清晨時麴壇上的塵土。
以下是一些麴塵的例句:
1. 這個房間裡充滿了麴塵的味道。
2. 來自西南方的麴塵彌漫在空氣中。
3. 封閉空間裡的麴塵會引發過敏反應。
一些與麴塵相關的詞語:
1. 麴糵:制作酒的曲米或麥。
2. 塵土:風中揚起的細小土粒。
3. 灰塵:飄揚在空氣中的細小粒子。
一些與麴塵相反的詞語:
1. 清新:指空氣中沒有雜質的純淨。
2. 空氣:指大氣中的氣體。
3. 幹淨:沒有灰塵或雜質的狀态。
綜上所述,「麴塵」是指空氣中所含有的微小麴塵顆粒,這個詞語在古代是以「麴晨」的形式出現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