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束之高閣 ”。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序》:“至於 濂 、 洛 、 關 、 閩 之學,不究禮樂之源,獨标性命之旨,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
“束置高閣”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将物品捆紮後放置在高處的架子上,比喻對事物棄置不用或忽視其價值。與“束之高閣”同義,常用于描述資源、計劃或理論等未被實際應用的情況。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江藩的《漢學師承記》序,原文提到:“濂、洛、關、閩之學……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反映了對某些學術理論的輕視态度。
古典文獻中,《唐代宮廷豔史》曾用其描述選妃标準嚴苛:“任你有西施、王嫱一般的才貌,他也束置高閣。”,突顯“刻意閑置”的貶義色彩。
“束置高閣”通過具象化的動作(捆起、放置)表達抽象含義,多含批評意味,提醒人們避免資源浪費或思想僵化。需注意其近代起源和中性偏貶的感情色彩。
《束置高閣》是指将書籍或文物等珍貴物品收藏、保存在高高的櫃子或架子上,不易取得或使用。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将某個東西束之高閣,或者人們對某個東西的忽視、冷落。
拆分《束置高閣》的部首為束(木字旁)+ 置(網字旁)+ 高(高字頭旁)。其中,束的筆畫數為7,置的筆畫數為13,高的筆畫數為10。
《束置高閣》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該詞出自《紅樓夢》第五十五回。原文是:“那由頭至腳束置高閣,俗名志道庵。”
《束置高閣》的繁體字為《束置高[高/髙]》。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寫法如下:
束:「甶卄木」
置:「衣覀網」
高:「高亠冂」
1. 他的才華和智慧被束置高閣,鮮有人知。
2. 這本珍貴的書籍已被束置高閣多年,鮮有人能夠閱讀。
3. 他的天賦一直被束置高閣,從未得到發揮的機會。
1. 高高在上
2. 置之不理
3. 束手無策
4. 高不可攀
1. 放置高閣
2. 忽視
3. 冷落
1. 重視
2. 親近
3. 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