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鲙殘魚的意思、鲙殘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鲙殘魚的解釋

即銀魚。古代傳說 吳王 阖闾 江行,食魚鲙,棄其殘馀于水,化為此魚,故名。 唐 皮日休 《松江早春》詩:“穩憑船舷無一事,分明數得鱠殘魚。” 明 黃省曾 《魚經·法》:“惟銀魚、鱠殘魚嘯子于冰,冰解三日乃生也。”參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三·鲙殘魚》﹝釋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鲙殘魚”是古代對銀魚的别稱,其詞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一、基本詞義

“鲙殘魚”即銀魚,是一種體形細長、通體銀白的小型魚類,主要分布于江浙水域。其名稱來源于古代傳說:吳王阖闾在江上航行時,食用魚鲙(切碎的魚肉)後将殘餘丢棄水中,這些殘渣化為銀魚,故稱“鲙殘魚”。

二、别稱與特征

銀魚在不同文獻中還有“水精”“龍頭魚”“王餘魚”等别名。據記載,其體長可達四五寸,形如竹筷,通體無鱗,僅眼部有黑點,清明前肉質肥美,清明後則逐漸消瘦。

三、文獻記載

  1. 傳說溯源:最早見于唐代皮日休《松江早春》詩句“分明數得鱠殘魚”,以及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銀魚形态的詳細描述。
  2. 文化擴展:宋代《事物紀原》提到另一版本傳說,稱越王勾踐在會稽時棄魚鲙化為此魚,又名“王餘魚”。

四、現代意義

如今“鲙殘魚”一詞多用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實際生活中更常用“銀魚”指代。其名稱背後的傳說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詩意想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銀魚的生物學特性或文化意象,可查閱《本草綱目》相關章節或地方志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鲙殘魚》的意思

《鲙殘魚》這個詞是指魚類中斷了生育能力或生殖系統不全的殘缺魚。這種魚通常是由于某些因素導緻繁殖異常或遺傳缺陷造成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的查詢結果,可以得到《鲙殘魚》的拆分部首為魚字旁。

根據筆畫計算,鲙(kǔi)字有11畫,殘(cán)字有4畫,魚(yú)字有8畫。

來源

《鲙殘魚》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意指不能完全滿足魚類自然繁殖功能或存在生殖問題的魚。這種殘缺的魚類一般不適宜作為食材使用。

繁體

《鲙殘魚》的繁體字為「鱠殘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鲙殘魚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曆代字書的記載,可以找到不同的寫法變體,比如《說文解字》中将鲙寫作「鰢」,《字林洪博》則将殘寫作「慚」。

例句

1. 由于環境污染,越來越多的河流裡出現了鲙殘魚。

2. 這家海鮮餐廳保證隻選用新鮮的無鲙殘魚材料。

組詞

組詞可以借鑒《鲙殘魚》中的魚字旁,例如:鲢魚、鯉魚。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殘疾魚、畸形魚。

反義詞

反義詞為正常、健康的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