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喪失。《新唐書·魏元忠傳》:“中古以來,大道乖喪,疏賢哲,親近習。”
(2).頹喪。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繡》:“裝甫解,即趨女所;至則肆宇闔焉,失望而返……神志乖喪,居數日,怏怏而歸。”
“乖喪”屬于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從構詞角度看,“乖”本義為背離、不順,《說文解字》釋作“戾也”,如《韓非子·亡征》中“内外乖者,可亡也”;“喪”則指失去、消亡,《玉篇》注為“亡也”,如《論語·子路》載“一言而喪邦”。二字組合後形成“乖喪”,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背離正道而緻衰亡”,多用于描述事物因違背規律導緻的敗落狀态,如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中“政教乖喪,而國隨以傾”的用例。
該詞在語義層面包含雙重遞進關系:既強調行為主體對客觀規則的違背(乖),又突出這種違背引發的嚴重後果(喪)。現代語境中雖已鮮少使用,但其核心語義仍可見于“乖悖”“乖謬”等近義詞群,并保留在部分方言表述中。從訓诂學角度考察,《康熙字典》引《集韻》将“乖”歸入“匕”部,與“戾”“背”構成同源詞系,而“喪”在甲骨文中已具“失去”之本義,二字組合符合古漢語“以形表義”的構詞規律。
參考來源:
“乖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喪失、背離
指事物或原則的喪失或偏離,常用于描述道德、規範等抽象概念的缺失。
例句:《新唐書·魏元忠傳》提到“中古以來,大道乖喪,疏賢哲,親近習”,指社會道德準則的喪失。
頹喪、沮喪
形容人因失望或挫折而情緒低落的狀态。
例句: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繡》中“神志乖喪,居數日,怏怏而歸”,描述人物因失落而頹唐。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日常口語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避免混淆。
卑之無甚高論俵施别觞産院楚都觸鱗出幼酢報丁丁光光煩惱賊反叛俯逼桴革噶噶管攝挂千果園海驢轟傳忽忽貨币市場禍殃急波波解煩诘曲浸淩軍産快直匡衞連洲料球臨訣脈禮馬記扪心明靡譜演阡綿峭削橋彴七辯琴瑟之好全能全智取信于人桑皮上年哨箭深目國石版書缺簡脫田父通邑大都薇蕪詳華縣僮纖質嚣風遐照寫手郄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