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言觸犯。 元 戴良 《治平類要總序·納谏》:“求諫如不及,納諫如轉圜;諒直者嘉之,訐犯者義之,愚淺者恕之,狂誕者容之。”
“讦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含義
“讦犯”由“讦”(揭發、告發)和“犯”(觸犯、冒犯)組成,指通過揭露他人的過失、瑕疵或罪行來攻擊或中傷對方。這一行為通常帶有直言觸犯的特點,常見于批評或指責的語境。
二、詳細解析
詞義側重
使用場景
三、相關擴展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中元代戴良的引文。
讦犯(jié fàn)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由“讦”和“犯”兩個字組成。
其中,“讦”是由“言”和“千”兩個部首組成,屬于秦篆字體。它在中國古代寫法中,被稱為“盟讦”,意為調查、查問。具體的筆畫順序為:“說”字形的左上角部分先寫,“衆”字形的右上角部分後寫,中間先寫“豎”,再寫兩個“橫”。共計10畫。
而“犯”則是由“犭”和“㐬”兩個部首組成,犭是狗的象形,表示動物的形狀,而“㐬”是聲旁,表示與聲音相關。具體的筆畫順序為:先寫“犭”部分,接着寫“㐬”部分,再寫“犭”的尾巴。共計5畫。
讦犯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社會,人們通過讦訪制度來調查違法犯罪的行為。讦犯則指通過讦訪制度來追查敵人犯罪行為的人。
在繁體字中,讦犯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讦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采用的是秦篆字體。而犯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沒有太大差異。
例句:
組詞:讦查、讦訪、讦告。
近義詞:舉報、揭發、檢舉。
反義詞:助犯、幫兇、共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