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傳·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無子, 武子 疾,命 顆 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 顆 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後指人臨死前神志昏迷時留下的遺言為“亂命”。 唐 趙璘 《因話錄·宮》:“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況能禀亂命而不改者,此則尤可嘉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素秋》:“是真吾弟之亂命矣,其将謂我人頭畜鳴者耶!”
(2).悖謬的命令。《東周列國志》第二回:“望吾王收回亂命,庶可免亡國之殃也。”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十一回:“ 老袁 欺人太甚,既召他進京,又令他南返,不但失信 芝祥 ,并且失信 直人 ,這等亂命,我尚可副署麼?”
“亂命”一詞在中文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的魏武子故事。魏武子病重時,先命兒子魏顆将寵妾改嫁,但臨終神志昏迷時又改令殉葬。魏顆最終選擇執行父親清醒時的命令,并解釋“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由此形成“亂命”概念,特指人臨死前因神志不清下達的混亂遺言。後世如唐代趙璘《因話錄》、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等文獻中,均沿用此典故引申義。
指違背常理或邏輯的荒謬命令。例如:
含義類型 | 典型特征 | 文獻例證 |
---|---|---|
原始義 | 臨終混亂指令 | 《左傳》魏武子遺命矛盾 |
引申義 | 違背理性的強制命令 | 《東周列國志》亡國之令 |
注:現代使用中,“亂命”更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日常口語較少出現。需注意與“亂命”字面組合(如“胡亂命令”)的區别,其作為特定典故詞彙具有固定文化内涵。
亂命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亂”和“命”兩個字組成。
“亂”是一個意思廣泛的動詞,表示混亂、無序、不安定、雜亂等含義。它的部首是“丿”,總筆畫數為7。
“命”是一個名詞,表示生命、命運、命令等含義。它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8。
亂命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形容生命的不安定和混亂,指人的命運陷入紛亂無序的狀态。
在繁體中文中,“亂命”的寫法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特定的寫法來表示“亂命”,這個詞語的使用較為現代。
以下是一些使用“亂命”的例句:
1. 他的人生經曆真是一段亂命,充滿了挫折和困難。
2. 現在社會上的亂命事件越來越多,我們需要加強法律的執行。
3. 當你處于亂命之中時,一定要保持冷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些與“亂命”相關的組詞包括:
1. 亂世:形容時局動蕩,社會秩序紊亂的時期。
2. 命局:指一個人的命運,所處的環境和條件。
3. 亂象:指社會或某個領域的混亂和不正常的現象。
與“亂命”近義的詞語有:混亂、紛亂、雜亂。
與“亂命”相反的詞語有:安定、有序、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