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傳·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無子, 武子 疾,命 顆 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 顆 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後指人臨死前神志昏迷時留下的遺言為“亂命”。 唐 趙璘 《因話錄·宮》:“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況能禀亂命而不改者,此則尤可嘉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素秋》:“是真吾弟之亂命矣,其将謂我人頭畜鳴者耶!”
(2).悖謬的命令。《東周列國志》第二回:“望吾王收回亂命,庶可免亡國之殃也。”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十一回:“ 老袁 欺人太甚,既召他進京,又令他南返,不但失信 芝祥 ,并且失信 直人 ,這等亂命,我尚可副署麼?”
“亂命”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獻溯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亂命”為漢語合成詞,由“亂”(混亂、荒謬)與“命”(命令、指示)構成,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元年》。其核心含義指荒謬無理、違背倫常或事理的命令,常用于描述上位者發布的錯誤決策。例如《左傳》記載鄭莊公因與母親矛盾而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大臣穎考叔直言此為“亂命”,并勸谏其收回成命。
二、權威詞典釋義
三、用法與延伸
四、文獻參考來源
“亂命”一詞在中文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的魏武子故事。魏武子病重時,先命兒子魏顆将寵妾改嫁,但臨終神志昏迷時又改令殉葬。魏顆最終選擇執行父親清醒時的命令,并解釋“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由此形成“亂命”概念,特指人臨死前因神志不清下達的混亂遺言。後世如唐代趙璘《因話錄》、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等文獻中,均沿用此典故引申義。
指違背常理或邏輯的荒謬命令。例如:
含義類型 | 典型特征 | 文獻例證 |
---|---|---|
原始義 | 臨終混亂指令 | 《左傳》魏武子遺命矛盾 |
引申義 | 違背理性的強制命令 | 《東周列國志》亡國之令 |
注:現代使用中,“亂命”更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日常口語較少出現。需注意與“亂命”字面組合(如“胡亂命令”)的區别,其作為特定典故詞彙具有固定文化内涵。
阪田泊泊采補蒼黯成羣作隊赤頰重溫舊夢沖閑椿庭蔥曚瘁攝磋磥點蠟幔刁天厥地斷編殘簡發短心長泛話俯瞰高話懷擁桦燭呼吸系統獎項交虬盦津渡警備區九般拘責科降虧蔽麗漢綠茸茸木治扭纏牆花柳乾號奇花異草請脈慶育侵冤棄言壤脈肉眼愚眉舍然疏闇水步順從嗣述透射推解外秀枉辟婉慧逶迤退食文旄無置詳革香俏霞裙月帔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