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的司徒、司馬、司空。 漢 改司馬為太尉。《禮記·王制》:“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 孔穎達 疏:“ 崔氏 雲:三卿者,依 周 制而言,謂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故《春秋左傳》雲: 季孫 為司徒, 叔孫 為司馬, 孟孫 為司空,此是三卿也。” 漢 蔡邕 《故太尉喬玄廟碑》:“出将邊營,入掌機密,歷三卿,同三司。”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 漢 以司徒、司馬、司空為宰相。蓋六國時有此三卿。 漢 採用之,但改司馬曰太尉。”
(2).指上、中、下卿。《公羊傳·襄公十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三軍者何?三卿也。” 何休 注:“為軍置三卿官也。卿、大夫爵號大同小異。方據上卿道中下,故總言三卿。”
(3).指 春秋 晉 之 韓 、 魏 、 趙 三大卿族。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渠水》:“ 中牟 在 春秋 之時,為 鄭 之堰也,及三卿分 晉 ,則在 魏 之邦土。”
“三卿”是一個古代官職術語,其含義根據曆史背景不同而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核心官職指代
最初指周代至漢代的三位最高行政官員:司徒(掌管民政)、司馬(掌管軍事,漢改稱太尉)、司空(掌管工程)。這一釋義源自《禮記·王制》的記載,并得到高權威性文獻(如、)的印證。
等級與職能擴展
曆史事件特指
春秋時期特指晉國的韓、魏、趙三大卿族。這三家後來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韓、魏、趙三國。
語言演變:該詞在成語中引申為“權貴顯赫的家族或官員”,強調勢力龐大(如“三卿之勢”)。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指代對象可能不同,需結合史料進一步分析。
《三卿》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古代封建時期的官名,指的是三個重要的高級官員。這三位官員通常分别掌管國家的軍事、財政和文化事務。他們的地位和權力都很高。
《三卿》這個詞的部首是“亻”,屬于人字旁。它的筆畫數目是五畫。
《三卿》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時候,中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三卿制度的産生。在現代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跟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異,包括《三卿》這個詞。在古時候,它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是一緻的。
1. 三卿雖有不同職責,但是他們密切合作,在治理國家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 這三位三卿盡管地位顯赫,但他們也需要遵守君王的指示。
同時,還可以根據《三卿》這個詞創造出其他相關的詞語,例如:
1. 三卿之職
2. 三卿制度
3. 三卿才子
近義詞:三公、三司
反義詞:九卿、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