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注,流瀉。澍,通“ 注 ”。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颍水》:“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頂而疊相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浦也。”
“灌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灌澍”指水的灌注與流瀉,其中“澍”通“注”(即通假字),強調水流自上而下傾瀉的動态過程。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颍水》記載:“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頂而疊相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浦也”,描述雨季時水流從山頂層層傾注的景象。
部分資料(如、5)提到“灌澍”是形容詞,形容雨水連綿,但更權威的文獻(如、2、8)均以動詞性解釋為主,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建議進一步查閱《水經注》原文或權威詞典以了解詳細用例。
灌澍,讀音為guàn shù,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描述積水過多而灌溉的情況。它指的是一塊土地上由于降水過多而形成的積水,需要進行排水來保證土地的正常使用。
灌澍的拆分部首為水和土,分别代表了與水和土地相關的含義。它的拆分筆畫為水字的四畫加上土字的三畫,總共為七畫。
灌澍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形聲字部分,由于其含義與水和土地相關,因此選取了與這兩個意象相關的字作為構詞部件。
在繁體字中,灌澍的寫法為「灌漱」,字形上更加貼近其含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灌澍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相同的意義。具體寫法為「灌澍」。
1. 由于連日的大雨,農田裡灌澍嚴重,需要及時排水。
2. 城市下水道系統設計良好,能有效處理降雨引起的灌澍問題。
組詞:灌溉、排澍、灌漿
近義詞:澇、積水
反義詞:旱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