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弦的意思、口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弦的解释

我国少数民族的一种简易乐器。《阿诗玛》诗之一:“破竹成四块,划竹成八片,多好的竹子呀,拿来做口弦。”注:“口弦是一种长两寸宽五分,中间雕出一小齿的竹片,两端拴有棉线,利用中间小齿的弹动及口形变化,可以弹出不同的声音。由于它所发出的声音与撒尼语言比较接近, 撒尼 姑娘便把它作为谈情说爱的工具,用它代替语言传达感情。” 云南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娥并与桑洛》:“手指象竹笋,声音象口弦,她会说会讲,她的名字叫 娥并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弦,又称“口簧”“响篾”,是中国古代“八音”分类中“金”属乐器的一种特殊变体,也是多民族共享的口传乐器。其核心含义指一种以口腔为共鸣腔、通过手指拨动簧片振动发声的微型乐器,兼具音乐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形制与演奏原理

口弦通常由金属(铜、银)或竹片制成,主体为带簧舌的片状框架。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框架贴近唇齿,右手食指拨动簧舌,通过口腔形状变化(如舌位、气流)调节音高与音色,发出清脆悠扬的泛音旋律。其名称中的“弦”并非指弦线,而是源于振动发声的簧舌,形似微缩的弦振动原理。

二、文化功能与民族分布

  1. 情感表达工具

    在彝族、纳西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口弦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媒介,曲调常模拟自然声响(如蝉鸣、山风),传递隐秘情感。如彝族谚语“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强调其拟声表意的社会功能。

  2. 仪式与信仰载体

    部分民族在祭祀、祈福仪式中使用口弦,认为其声音可通神灵。例如云南怒族“乃哟”仪式中,口弦乐音象征与祖先的灵魂对话。

  3. 跨地域传承

    除中国西南地区外,口弦亦见于东北赫哲族(称“空康吉”)、台湾高山族(称“嘴琴”),以及北欧、东南亚等地,体现人类早期音乐文化的共性。

三、文献记载与非遗保护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志·体鸣卷》.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 杨民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彝族口弦音乐调查报告.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乐器图鉴》.
  5.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彝族口弦艺术保护计划.

网络扩展解释

口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吹奏乐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结构

口弦又称「口弦琴」「响篾」或「口簧」,是我国少数民族常用的简易乐器。其基本结构为:

二、演奏方式

通过口腔共鸣与手指动作配合发声:

  1. 拨动方式:手指拨动簧舌或扯动棉线产生振动;
  2. 音调控制:通过口形、气息变化调节音高与音量;
  3. 音色特点:因接近人语言音调,常用于模拟对话。

三、历史与文化

四、文学记载

明代《南诏野史》记载「女弹口琴」,清代《滇南虞衡志》详述其制作工艺。现代诗歌《阿诗玛》亦提及口弦作为爱情信物的用途。

如需了解更多形制演变或具体民族的演奏习俗,可查阅民族音乐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包饭避吏长恶靡悛骋步程门度雪触藩春序粹夷麤缕措注怠斁二龙烦愦风土驯化狗门广饶含俱録惶迫火山汤海积底儿解冻水鲸吞景夷看差课室口齗剌塔梁桥林泉丽土柳脸密机磨沙默吟木然木獭逆孽琵琶湖迫责扑马琼玉求靠逡廵晌饭伤感双套车水火不容四方八面蒐补塌棵菜天冠地屦涏涏童仆通套徒何帷堂危途无倦圬墁小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