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ste;flavor of food] 飲食的味道;對味道的愛好;個人的愛好
調得合口味
(1).美味;珍馐。《考古》1972年第5期引 滿城 漢 墓出土錯金銀鳥蟲書銅壺腹銘:“口味充閭,益膚,延壽谷病,萬年有餘。”《北史·宇文述傳》:“ 述 時貴重,委任與 威 等,其親愛則過之。帝所得遠方貢獻及四時口味,輒見班賜。”《隋書·高祖紀上》:“丁亥,詔犬馬器玩口味不得獻上。” 元 無名氏 《黃鶴樓》第三折:“聽知的元帥在此筵宴,小的每無甚麼孝順,将着這一對金色鯉魚,元帥跟前獻口味來。”
(2).食品的滋味。《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及至上了樓,要了菜,喝上酒,口味倒也罷了,就隻喝了沒兩盅酒,我就坐不住了。” 丁玲 《韋護》第一章:“菜一樣一樣的依次上來,口味真奇特。”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自己拿來嘗了一口,果然覺得口味不對,放下。”
(3).各人對食品味道的愛好。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這種粽子并不十分合 北平 人的口味,因為餡子裡面硬放上火腿或脂油。” 吳晗 《朱元璋傳》第八章一:“到用餐時,發覺皇後不喝酒,也不吃肉,驚問是不舒適還是不對口味?”
(4).比喻個人的愛好。 劉6*少6*奇 《論黨》五:“上級的決議、指示,合口味的就執行,不合的就不執行,這叫鬧6*獨6*立性。” 巴金 《談<新生>及其它》:“書中熱情的句子和流暢的文筆倒適合我的口味。” 孔犁 《澹定集·緻鐵凝信》:“多大的作家,也不能說都能投合每個人的口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口味漢語 快速查詢。
“口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解釋如下:
飲食的滋味
指食物或飲料的味覺特征。例如:“這個菜的口味很好”。
擴展:不同地域、文化對“口味”的偏好差異顯著,如咖啡的酸度、茶的回甘等均可描述為口味特征。
個人對味道的偏好
表示個體因味覺、文化背景等形成的飲食傾向。例如:“食堂的菜不對我的口味”。
中醫視角
中醫認為口味異常可反映健康問題:
比喻用法
可指代個人對事物的審美或情感偏好。例如:“聯歡晚會的節目難以適合所有觀衆的口味”。
通過以上解釋可見,“口味”不僅關乎味覺體驗,還涉及健康、文化及個體心理等多維度内涵。
口味是指食物、飲品等在口腔中所産生的感受和評價,用來描述美食的味道和特點。
口味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目,其中口為主部,目為輔部。它的總筆畫數為6。
口味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紂王之二》中的《大雅·蕩之什》中,原意為“一種味道或滋味”。隨着時間的推移,口味逐漸擴展到形容食物的味道。
繁體字中,口味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口味」。
在古代,口味一詞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例如,有些古籍中将其寫作「口味兒」或「口味兒」。
1. 這道菜的口味非常地道,讓人回味無窮。
2. 我對辣椒有着獨特的口味,幾乎每餐都需要加點辣椒。
3. 這款飲料有着濃郁的果味,口味鮮美可口。
味道、味覺、口感、口水、味蕾、滋味、甜味、鹹味、酸味、辣味
滋味、味道、品味、口感
無味、淡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