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國的風俗。《孟子·告子下》:“ 華周 杞梁 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宋 蘇轍 《王存磨勘改朝散郎》:“具官 王存 ,文雅足以飾吏事,靖重足以鎮國俗。”
(2). 清 王朝統治者稱其本族風俗為國俗,以别于 漢 人風俗。《清史稿·後妃傳·皇後烏喇那拉氏》:“國俗忌剪髮,而竟悍然不顧,朕猶包含不行廢斥。”參見“ 國字 ”。
國俗是由“國”與“俗”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一個國家特有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及社會規範。根據權威漢語詞典釋義,可具體分為以下兩層含義:
《漢語大詞典》釋“國俗”為“國家的禮俗;亦指國家的制度”(卷3,第803頁),強調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與社會秩序的文化根基。例如《禮記·曲禮》中“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即體現國俗對禮制的約束性。古代文獻中常與“王制”“邦典”并用,如《周禮·天官》載“以八則治都鄙……六曰禮俗,以馭其民”,此處“禮俗”即國俗的具體實踐形式。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一個國家特有的風俗習慣”(第503頁),側重文化認同功能。如春節貼春聯、端午賽龍舟等習俗,既是中華民族的國俗體現,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當代語境下,“國俗”常與“國粹”“國學”并提,指向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行為模式與物質載體(如漢服、茶道)。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官網 https://www.cp.com.cn
《辭源》指出國俗兼具穩定性與流變性:一方面作為文化基因代際傳承(如祭祖儀式),另一方面隨時代融合新元素(如電子紅包)。民俗學者鐘敬文在《民俗學概論》中強調,國俗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其研究需結合曆史文獻與田野調查。
來源: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
“國俗”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某個國家或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反映其文化背景與民族特性。該詞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下》中“變國俗”的表述,宋代蘇轍也曾在奏折中以“靖重足以鎮國俗”強調風俗對國家穩定的作用。
清代特殊用法 特指滿族統治者區别于漢族的本族習俗。如《清史稿》記載乾隆帝因皇後剪發(滿族禁忌)欲行廢斥之事,明确使用“國俗”指代滿族風俗。這種用法體現了清代民族政策中對文化身份的劃分。
擴展補充
注: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曆史案例,可查看《孟子》《清史稿》等典籍,或訪問引用的線上詞典資源。
哀壯翺翺百腳旗鼻鈕茶叙塵務川貨出谷觸物興懷叨長點觸調簧斷谷逢山開道風姿奮舋拊鼓艴然不悅國防文學黑姑河帥鴻胪洪頤輝點灰氣诙啁賤内教馴寄褐金漿玉液眷聚可勝孔明燈曠蕪兩舌六寶邏袖率禦冒失鬼茂叔默識牧羊臣裊繞匹裂平簡篬筤君栖憇确訊取債三請諸葛亮上征山堂射室雙鬟水田衣四京填仆退路歪物件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