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僚婿 ”。姊妹的丈夫之互稱或合稱。《爾雅·釋親》“兩婿相謂為亞” 晉 郭璞 注:“今 江 東人呼同門為僚壻。”《新唐書·蕭嵩傳》:“始,娶 會稽 賀晦 女,僚婿 陸象先 ,宰相子,時為 洛陽 尉。”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九:“ 張懷素 、 吳儲 、 吳侔 等謀反事覺,中外縉紳多與交結,而 蔡元度 與 儲 侔 之父 安詩 為僚壻,故 元長 父子與 懷素 書問往來尤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仙》:“少年曰:‘君不認竊眠卧榻者耶?’ 劉 始悟為 胡 。敍僚壻之誼,嘲謔甚歡。”
“僚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僚壻”亦作“僚婿”,指姊妹的丈夫之間的互稱或合稱。例如,若甲和乙分别娶了同一對姊妹,則甲和乙互為“僚壻”。
該詞強調姻親關系中男性間的稱謂,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意義是“姊妹之夫相稱”,與“連襟”含義相近,但更具古雅色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親屬稱謂體系,可參考《爾雅》或《新唐書》等文獻原文。
《僚壻》是一個漢字詞組,指的是妻子的兄弟。具體來說,指的是妻子的哥哥或弟弟。
《僚壻》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土”,部首“人”表示與人相關,部首“土”表示與土地、鄉村相關。
《僚壻》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僚”的筆畫數為11畫,而“壻”的筆畫數為12畫。
《僚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婚姻制度和親屬關系的稱謂。在古代,妻子的兄弟在家族和社會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一個特定的稱呼來稱呼妻子的兄弟,于是就有了“僚壻”的稱謂。
《僚壻》的繁體字形為「僚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資料和文字學家的研究,可以得知《僚壻》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僚婿」。
1. 他的妻子有一個聰明能幹的僚壻。
2. 我的僚壻對我非常照顧,像親兄弟一樣。
與《僚壻》相關的組詞有:
1. 妻子
2. 哥哥
3. 弟弟
與《僚壻》意思相近的詞有:
1. 姐夫
2. 妹夫
3. 兄弟
《僚壻》的反義詞是“妻子的姐姐”或“妻子的妹妹”。因為妻子的姐姐或妹妹并非妻子的兄弟,所以無法稱為《僚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