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順遂;不得志。形容畏縮不安。 唐 白居易 《和夢遊春詩一百韻》:“心期正蕭索,宦序仍跼縮。” 明 唐順之 《李封君七十壽序》:“倘餘得走賀堂下而見侯之侍立左右,将有跼縮求去如 秦公 之客者乎?”
2.迫仄;狹小。 宋 歐陽修 《病暑賦》:“矧空廬之湫卑兮,甚龜蝸之跼縮。”
3.亦作“ 跼蹜 ”。蜷縮伛偻貌。
"跼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不得志與畏縮
形容人在仕途或處境中不順遂、困頓不安的狀态。如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中"宦序仍跼縮",明代唐順之的壽序也以"跼縮求去"形容局促不安的心理狀态。這與"跼"字本身的拘束含義相關,體現人被環境限制的窘迫感。
空間上的狹小蜷縮
指物理空間的狹窄或身體蜷曲的形态。歐陽修《病暑賦》用"龜蝸之跼縮"比喻暑熱中蜷縮的窘态,此處将龜、蝸的蜷縮特征與人居環境的壓抑感相結合,具有生動的意象表達。
行為姿态的拘謹
"跼"作為"局"的異體字,可引申為小心翼翼、徘徊不前的肢體語言。如《宋史》中"歛闆踧縮"描述官員面對皇帝責備時的畏縮姿态,雖用"踧縮"但語義相通,均指向因壓力産生的拘謹體态。
補充說明:"跼縮"在古籍中多作複合動詞使用,其核心語義源于"跼"的蜷曲義與"縮"的收斂義。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解讀。如需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全唐詩》等典籍。
《跼縮》是一個動詞,指的是人或動物因為害怕、緊張或疼痛而身體抖動或收縮。
《跼縮》由“足”和“束”兩個部首組成。
《跼縮》共有9畫。
《跼縮》是一詞彙派生字,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距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所以《跼縮》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1. 在觸電的瞬間,他全身跼縮并發出一聲尖叫。
2. 看到狼群逼近,兔子立刻跼縮成一團,希望能夠逃脫注意。
跼戰、跼動、縮跼
戰栗、顫抖、抖動
放松、穩定、舒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