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媿的意思、無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媿的解釋

見“ 無愧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媿(wú kuì)是漢語詞彙,意為“沒有羞愧”“心中坦然”,強調行為或品性經得起道德檢驗,與“無愧”為同義異形詞。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無媿”由否定前綴“無”與“媿”(愧)構成,表示因言行正直、盡責或符合道義而不感到羞慚。例如:

    “行事光明,無媿于心。”(《漢語大詞典》)

  2. 字形演變

    “媿”為“愧”的古體,《說文解字》釋:“媿,慚也。從女,鬼聲。”後逐漸被“愧”替代,現代規範寫法為“無愧”。


二、權威釋義與引用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沒有羞愧;不慚愧。”

    用例:“君子坦蕩蕩,無媿于天地。”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1433頁。

  2. 《說文解字》(清代段玉裁注)

    釋“媿”:“慚也。從女,鬼聲。愧,俗字。”印證“無媿”為古漢語正統用法。

    來源: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第623頁。

  3. 《論語》關聯表述

    雖未直接使用“無媿”,但“内省不疚”(《論語·顔淵》)與之同義,體現儒家對道德自洽的追求。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第132頁。

  4. 現代規範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無愧”為規範詞形,“無媿”屬曆史用法,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82頁。


三、古籍用例


四、現代使用建議

在當代書面語中,推薦使用規範詞形“無愧”(如“當之無愧”“問心無愧”),而“無媿”多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需結合語境謹慎選用。

網絡擴展解釋

“無媿”是“無愧”的異體寫法,其中“媿”為“愧”的異體字,讀音為wú kuì,意為沒有愧疚、不感到慚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

    • 無:表示“沒有”,與“有”相對。
    • 媿:同“愧”,指因過失或錯誤而感到羞恥、不安。
    • 組合後,“無媿”即内心坦蕩、沒有可羞愧之處。
  2.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或行為正直,如“問心無媿”“行事無媿”。例如:

    “他一生光明磊落,面對質疑亦無媿色。”(“無媿色”即神色坦然,毫無羞愧)。

  3. 相關混淆詞辨析

    • 無慝(wú tè):指無惡意或不變心,出自《左傳》。
    • 無蔕(wú dì):形容無牽挂、行動自如,源自漢代文獻。
      需注意字形和讀音差異,避免誤用。

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安眉待眼班功行賞博富搏獲部列昌輝大轎打屏逢山開路幹懷睾如告文槁形灰心隔火管送的鼓忭古磚害災闬闳豪重黃金船火舌焦杯卷藏闿陽榼榼啐啐狂簡刳腹糧饷厲誠隆備龍虎榜迷狂泯泯南冠能鄙鳥瀾愆則樵舍清序茕眇邱垤十步香車時辰鐘石囷說述庶尤死祿桫椤胎孕通智拖挂托賴王牌危羸我丈鄉進士小家子氣攜翫曦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