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南唐 中主 李璟 曾令各郡民衆在端午節舉行龍舟競賽,得勝者賞給銀碗,稱為打标。後盡收編為水軍,號稱淩波軍。又 南宋 建炎 初,宰相 李綱 在 長江 、 淮水 、 黃河 設立水軍,號淩波、樓船軍。參閱 宋 龍袞 《江南野錄》、《宋史·兵志一》。
“淩波軍”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出現的水軍名稱,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分析:
南唐時期(五代十國)
南唐中主李璟曾于端午節組織民間龍舟競賽,獲勝者賞賜銀碗(稱“打标”),後将優秀賽手收編為正式水軍,命名為“淩波軍”。這一舉措既強化了水軍實力,又保留了端午競渡的傳統。
南宋初期
建炎年間(1127-1130年),宰相李綱為加強江河防禦,在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流域分别設立水軍,其中一支命名為“淩波軍”,另一支稱“樓船軍”。此舉旨在應對北方軍事壓力,鞏固南宋水防體系。
名稱由來
“淩波”一詞源自曹植《洛神賦》“淩波微步,羅襪生塵”,本指水面輕盈行走的姿态,後被引申為水軍骁勇善戰的象征,體現水軍機動靈活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江南野錄》及《宋史·兵志一》。
淩波軍是一個成語,形容水軍在江湖上快速行動和馳騁的場面,意味着雄風勃勃、威武豪邁。
淩 (部首:冫,筆畫:5)+ 波 (部首:氵,筆畫:8)+ 軍 (部首:冖,筆畫:4)
淩波軍最早出自《水浒傳》第二回“捉拿雙龍賊傳王慶”中,形容的是王慶所率領的水軍在江湖上的威武景象。
淩波軍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淩波軍的古體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
江面上,淩波軍的船隊快速行駛,十分壯觀。
淩波獨起、萬馬奔騰、領風者、水鬼、騎江龍
江河水師、水上艦隊、水戰隊伍
落寞孤單、寡不敵衆、潰敗潰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