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曠幽深的山谷。多指賢者隱居的地方。《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孔穎達 疏:“賢者隱居,必當潛處山谷。”《晉書·龔玄之傳》:“夫哲王禦世,必搜揚幽隱。故空谷流縶維之詠,丘園旅束帛之觀。” 宋 蘇轼 《谪居三適·夜卧濯足》詩:“今我逃空谷,孤城嘯鵂鶹。” 鄭澤 《佩忍初來長沙遊麓山即席奉贈》詩:“幽蘭散芬芳,搴為空谷酬。”
“空谷”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空谷”指空曠幽深的山谷,字面由“空”(無人或物的狀态)和“谷”(兩山間的低窪地帶)組成,常形容自然環境的寂靜與空曠。例如《三峽》中“空谷傳響”即描述聲音在空蕩山谷中的回響。
賢者隱居的象征
古代文學中,“空谷”多比喻賢者或隱士的居所。如《詩經·小雅》提到“皎皎白駒,在彼空谷”,以白駒喻賢者,表達對隱逸高潔品格的推崇。
内心甯靜的投射
現代用法中,“空谷”也可形容内心的平和與超脫,如“空谷般的心境”。
“空谷”最早見于《詩經》《莊子》,後蘇轼、郦道元等文人作品中均有使用,如蘇轼詩“今我逃空谷”,郦道元《三峽》“空谷傳響”。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空谷》是一個詞,指的是山谷中人迹罕至、寂靜無人的狀态,代表着幽遠、清淨與安甯。
《空谷》的拆分部首為“口”和“谷”,其中“口”為主要的部首,而“谷”為次要的部首。《空谷》共有10個筆畫。
《空谷》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文人墨客的描寫和創作。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描繪淩空峻嶺中的幽谷,隱蔽深邃,無人涉足,給人以一種空曠無垠、甯靜安詳的感覺。因此,誕生了對這樣的山谷狀态的稱謂——《空谷》。
《空谷》的繁體寫法為「空谷」。
古時漢字寫法較為複雜,而《空谷》的古時寫法為「空谷」。
1. 漫步在空谷之間,隻聽到鳥兒的歌聲。
2. 他的心情如同空谷一般甯靜,沒有絲毫波瀾。
空曠、寂靜、幽遠、清淨。
幽谷、幽靜、幽深。
繁華、喧嘩、擁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