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和腹;口和身体。《孟子·离娄上》:“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 曾子 则可谓养志也。”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性情甘澹雅,口体便粗糲。”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口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kǒu tǐ,其含义及用法可从以下几方面解析:
“口体”指代口和身体,常引申为口腹之欲或基本生活需求,强调满足生理层面的物质需求,如饮食、衣物等。例如:
个别资料提到“口体”可形容直率表达态度(如),但此用法较少见,主流仍以“基本需求”为核心释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口体”主要围绕生理需求展开,古典文献多用于物质与精神的对比,现代则延伸至具体生活场景或象征意义。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孟子》《苏轼文集》等文献。
《口体》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言语的方式、语言的风格或者说话的姿态。
《口体》的部首是“口”,它位于左边的位置。它的总笔画数为13,比较复杂。
《口体》一词最早见于《古汉语常用单字字义》一书中,具体的来源尚不得而知。
《口体》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由于繁体字的书写形式复杂,每个字的笔画数量通常较多。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汉字的形状和部首的位置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口体》在古时的写法可能存在差异,但具体情况因时代而异,需要参考古代文献。
1. 他用一种很正式的口体对我说话。
2. 这篇文章的口体很夸张,很有趣。
3. 论坛的规范要求使用规范的口体进行交流。
口气、人体、体面、体察、体操、体贴
近义词:言辞、语态、语气、用词
反义词:体态、身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