褊躁的意思、褊躁的詳細解釋
褊躁的解釋
猶褊急。《晉書·劉毅傳》:“ 義熙 中,﹝ 劉毅 ﹞故奪 悅 豫章 ,解其軍府,使人微示其旨, 悅 忿懼而死。 毅 之褊躁如此。” 明 方孝孺 《蕭仆贊》:“ 穎士 , 唐玄宗 時人,有文章而性褊躁。”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二四章七:“他痛快的抒其所懷抱的情思,一點也不顧忌,一點也不宛曲回避,直活現出一位‘性褊躁’,易于招禍的詩人來。”參見“ 褊急 ”。
詞語分解
- 褊的解釋 褊 ǎ 衣服狹小。 狹小,狹隘:褊小。褊急。褊狹(狹小,如“土地褊褊”,“氣量褊褊”)。褊窄。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 躁的解釋 躁 à 性急,不冷靜:躁動。躁進。躁狂(浮躁輕狂)。急躁。浮躁。驕躁。煩躁。性情躁。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褊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iǎn zào,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情緒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心胸狹隘、性情急躁,表現為缺乏耐心、容易沖動,難以控制情緒。該詞常與“褊急”同義,強調度量狹小與急躁的雙重特質。
字義拆解
- 褊:原意為“狹小”,引申為心胸或氣量狹窄。
- 躁:指急躁、不沉穩,形容情緒易波動。
使用場景
- 性格描述:用于批評某人遇事不夠冷靜,例如“他因褊躁的性格常與人争執”。
- 情緒狀态:形容在壓力或挫折下表現出的焦躁反應,如《晉書·劉毅傳》記載劉毅因褊躁導緻下屬忿懼而亡的典故。
- 文學形象:如唐代文人蕭穎士被方孝孺評價為“有文章而性褊躁”,體現才情與性格的矛盾。
補充說明
- 曆史用例:明代文獻《蕭仆贊》和現代學者鄭振铎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均用此詞描述曆史人物的性格缺陷。
- 近義詞:可替換為“褊急”“急躁”,反義詞則為“寬宏”“沉穩”。
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晉書》、方孝孺文集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褊躁(Biǎn zào)是一個多音字,具有貶義,形容人性格急躁、暴躁、容易激動的特點。它由“衣”和“煩”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4個筆畫。這個詞源自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在繁體字中,褊躁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
以下是兩個關于褊躁的例句:
1. 這個人脾氣褊躁,很容易發脾氣。
2. 在熱天裡,人們常常變得褊躁不安。
褊躁的近義詞包括暴躁、急躁、躁動等,這些詞語描述了人内心急切、不安定的狀态。相反的,褊躁的反義詞可以是冷靜、沉穩、平靜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