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數。《管子·度地》:“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數。”《商君書·墾令》:“以商之口數使商,令之厮、輿、徒、重者必當名,則農逸而商勞。”《漢書·高帝紀下》:“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及郡各以其口數率。”
(2).指口數粥。 宋 範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口數粥行》:“大杓轑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 宋 周密 《武林舊事·歲晚節物》:“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竈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參見“ 口數粥 ”。
“口數”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主要含義,其用法和背景可結合曆史文獻與民俗傳統進行解析:
曆史文獻依據
該含義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如《管子·度地》記載:“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數”,意為按家庭人口劃分土地和編制戶籍;《商君書·墾令》提到“以商之口數使商”,強調通過統計商人數量來調整勞役分配。漢代《漢書·高帝紀》中“各以其口數率”也體現了人口統計的用途。
具體應用場景
古代常用于戶籍管理、賦稅征收或勞役分配,強調以家庭或群體的人口數量作為依據。例如“定什伍口數”即指按五家或十家為單位登記人口。
民俗背景
此為宋代民間習俗,農曆十二月廿四或廿五日(交年節),家家煮赤豆粥,按家庭成員人數分食,稱“口數粥”。範成大《口數粥行》描述:“大杓轑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認為此粥能驅疫避邪;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了用糖豆粥祭祀竈神的習俗。
引申含義争議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引申為“形容人沉默寡言”(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個别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判斷。
“口數”的雙重含義分别反映古代社會制度與民俗文化:
《口數》是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詞語,可以理解為“口頭的表達”或者“口述的數目”。它用來形容某個概念或者主題隻用口頭表達,而沒有具體的數字或統計數據來支持。
《口數》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攵”,其中“攵”是一個古代漢字部首,意味着“劈開”的樣子。該字的總筆畫數是15畫。
《口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但具體的出處尚不明确。它的繁體字形為「口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口數」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它仍由部首“口”和“攵”組成,表示相似的含義。
1. 這個問題沒有口數,我們需要更多的實證數據來支持我們的觀點。
2. 他的成功并不僅僅是口數,而是通過實際行動取得的。
3. 我們需要更多的口數來證明這個理論的正确性。
沒有相關的詞語可以組成。
沒有直接的近義詞。
有實證數據/證據、有據可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