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数。《管子·度地》:“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商君书·垦令》:“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汉书·高帝纪下》:“令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献,及郡各以其口数率。”
(2).指口数粥。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口数粥行》:“大杓轑鐺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岁晚节物》:“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饵,及烧替代,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参见“ 口数粥 ”。
“口数”是一个汉语词汇,包含以下两层主要含义,其用法和背景可结合历史文献与民俗传统进行解析:
历史文献依据
该含义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管子·度地》记载:“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意为按家庭人口划分土地和编制户籍;《商君书·垦令》提到“以商之口数使商”,强调通过统计商人数量来调整劳役分配。汉代《汉书·高帝纪》中“各以其口数率”也体现了人口统计的用途。
具体应用场景
古代常用于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或劳役分配,强调以家庭或群体的人口数量作为依据。例如“定什伍口数”即指按五家或十家为单位登记人口。
民俗背景
此为宋代民间习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或廿五日(交年节),家家煮赤豆粥,按家庭成员人数分食,称“口数粥”。范成大《口数粥行》描述:“大杓轑鐺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认为此粥能驱疫避邪;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用糖豆粥祭祀灶神的习俗。
引申含义争议
部分资料提到该词引申为“形容人沉默寡言”(如),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个别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判断。
“口数”的双重含义分别反映古代社会制度与民俗文化:
《口数》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词语,可以理解为“口头的表达”或者“口述的数目”。它用来形容某个概念或者主题只用口头表达,而没有具体的数字或统计数据来支持。
《口数》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攵”,其中“攵”是一个古代汉字部首,意味着“劈开”的样子。该字的总笔画数是15画。
《口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但具体的出处尚不明确。它的繁体字形为「口數」。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口数」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它仍由部首“口”和“攵”组成,表示相似的含义。
1. 这个问题没有口数,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证数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2. 他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口数,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取得的。
3. 我们需要更多的口数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没有相关的词语可以组成。
没有直接的近义词。
有实证数据/证据、有据可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