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纛的意思、旌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纛的解釋

(1).大旗。亦泛指旗幟。 唐 賈島 《寄滄州李尚書》詩:“迢遞瞻旌纛,浮陽寄詠言。” 宋 蘇轼 《次韻滕元發許仲塗秦少遊》:“兩邦旌纛光相照,十畝鋤犂手自親。”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和盧國華》詞:“記江湖十載,厭持旌纛。”

(2).猶尊駕。 宋 陳亮 《與章德茂侍郎書》之三:“已經新元,緬惟旌纛所至,百神呵衛,台候動止萬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纛是由“旌”和“纛”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屬于古代儀仗禮器與軍事标識的專有名詞。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旌”本指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杆頂端飾物,後泛指旗幟,例如《周禮·春官》記載“旌旗有鈴曰旌”。而“纛”特指古代軍隊或儀仗隊中使用的大旗,多用于統帥标識,如《後漢書·輿服志》提到“纛以旄牛尾為之,在左騑馬首”。

二字連用時,“旌纛”具有雙重含義:其一為儀仗禮器,指代帝王、官員出行時象征威儀的旗幟陣列,如《宋史·儀衛志》載“黃麾仗,用旌纛十二”;其二為軍事符號,特指主将的帥旗,例如《資治通鑒》描述安史之亂時“見官軍旌纛,始釋甲投兵”。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常與“高擎”“蔽日”等動詞搭配,突顯其視覺威嚴感。

從構字角度分析,“旌”從㫃(yǎn,旗飄動狀)旁,“纛”從糸(絲織品)部,二字均與織物制品相關,印證其作為紡織物載體在古代社會等級制度中的特殊地位。現代漢語中,“旌纛”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解讀及文學創作中的古典意象營造。

網絡擴展解釋

“旌纛”的讀音為jīng dào,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旗幟相關的意象。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2.文學用例

3.使用場景

該詞多出現在古典文獻、詩詞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如“纛”單獨使用時多指旗杆頂端的裝飾)。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旗幟分類或詩詞中的意象,可參考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或文學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便席便衣碧洲不良才蔔年襯背錯金單弦大衍曆等差數列鬥姑娘恩義反電動勢方比放遠靊霳賦貢撫轼宓羲氏革造鬼聰明寒魄橫吹鴻輝還年卻老輝鑴講唱獎狀尖站禁過金壺道人盡先哜咨絶交書客滿淩床卵醬馬適黾窟撓沮狍子偏過千裡移檄清平世界蜻蜻凄傷曲學诐行柔毫褥柔條沈劇石臼詩王水晶釘貪垢兔房溫語無華五潢相停消極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