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纛的意思、旌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纛的解釋

(1).大旗。亦泛指旗幟。 唐 賈島 《寄滄州李尚書》詩:“迢遞瞻旌纛,浮陽寄詠言。” 宋 蘇轼 《次韻滕元發許仲塗秦少遊》:“兩邦旌纛光相照,十畝鋤犂手自親。”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和盧國華》詞:“記江湖十載,厭持旌纛。”

(2).猶尊駕。 宋 陳亮 《與章德茂侍郎書》之三:“已經新元,緬惟旌纛所至,百神呵衛,台候動止萬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旌纛”的讀音為jīng dào,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旗幟相關的意象。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2.文學用例

3.使用場景

該詞多出現在古典文獻、詩詞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如“纛”單獨使用時多指旗杆頂端的裝飾)。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旗幟分類或詩詞中的意象,可參考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或文學解析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旌幡》的意思

《旌幡》是一個指代軍旗或旌旗的詞語。旌指的是旗杆上的彩帶,幡指的是旗幟。《旌幡》一詞常用來形容懸挂在軍隊或寺廟中的旗幟。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旌幡》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旡(jǐ)和巾(jīn),旡是表示“早晨”或“黃昏”的意思,而巾則表示“巾帼”或“帽子”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旌幡》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旌幡》這個詞最早出自《後漢書·司馬相如傳》:“忍痛真臣鬓白辭,常具旌幡佐雄詞。”現代漢語中,這個詞被廣泛使用于文學作品、曆史故事以及軍事戰略等領域。

在繁體字中,旌幡這兩個字的寫法為「旌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康熙字典》記載的古漢字寫法中,旌的寫法為“畐幀”,而幡的寫法為“番。”這些古代寫法反映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旌幡》這個詞的例句:

1. 古代戰場上,将士們鼓起勇氣,高舉着旌幡,奮勇作戰。

2. 佛教寺廟中,金光閃耀的旌幡在風中翻飛。

3. 這幅畫描繪了一幅壯麗的景象,戰馬奔騰,旌幡招展。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以下是一些與《旌幡》相關的詞語和短語:

組詞:軍旗、軍幟、旗幟、戰旗、武裝、戰場。

近義詞:旗幟、軍旗、戰旗、軍幟。

反義詞:和平、和諧、和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