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楯墨的意思、楯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楯墨的解釋

《北史·文苑傳·荀濟》:“ 濟 初與 梁武帝 布衣交,知 梁武 當王,然負氣不服,謂人曰:‘會楯上磨墨作檄文。’”後因以“楯墨”為文人從軍研墨草檄的典故。 宋 蘇轼 《送曹輔赴閩漕》詩:“詩成橫槊裡,楯墨何曾乾。” 清 周亮工 《丙申寒食同張玄洲暨諸同社重登詩話樓凄然有感》詩之二:“莫向層城聽劍戟,空從楯墨感人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楯墨”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楯”與“墨”兩部分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義及曆史語境解析。

1. 字義溯源

“楯”本義為欄杆或盾牌。《說文解字》釋“楯”為“闌檻也”,後引申為防禦武器,如《左傳·定公十年》中“蒙之以甲以為楯”。而“墨”指書寫顔料或文字痕迹,如《莊子·田子方》載“舐筆和墨”。組合後,“楯墨”字面可解為“盾牌上的墨迹”或“欄杆處的題字”。

2. 引申義與文獻用例

該詞常用于形容戰場或建築場景中的特殊書寫行為。例如,古代将士在盾牌上題寫誓言、标記軍功,如《漢書·藝文志》提及“兵書類”文獻中“楯墨”象征軍事文書。唐代詩人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提攜玉龍為君死”一句,有注家引“楯墨”喻指戰前誓師的悲壯筆墨。

3. 文化意象擴展

宋元以後,“楯墨”逐漸衍生為文人表達剛毅精神的隱喻。明代《永樂大典》收錄《武經總要》條目時,将“楯墨”與“金石銘文”并稱,強調其承載曆史記憶的功能。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注釋:“楯墨猶言兵甲文章,剛柔相濟也”。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
  2. 班固《漢書·藝文志》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網絡擴展解釋

“楯墨”是一個漢語典故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文人從軍、起草檄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來源

“楯墨”出自《北史·文苑傳·荀濟》的典故。南北朝時期,荀濟與梁武帝蕭衍本為布衣之交,但因性格剛直,荀濟對梁武帝稱帝一事不服,曾放言:“會楯上磨墨作檄文”(意為要在盾牌上磨墨撰寫讨伐檄文)。這一舉動成為後世文人投筆從戎、以文輔武的象征。

2.具體含義

3.文學引用

宋代文人蘇轼等曾借用此典,将“楯墨”融入詩詞,贊頌文人投軍報國的氣節或文武雙全的形象。

4.現代使用

該詞現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作為古代文人參與軍事活動的典型意象,常見于典故解析或相關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北史》原文或宋代文人的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阿舅拜叩巴漫愊實參左嘈唼吵吵铛旋馳流愁情耽遲掉眩鬥級端原獨當一面獨聽獨行根販夫驺卒繁瘠反間之計鳳凰皁隸枌邑各人刮耳滑移灰罐绛趺戒衣敬賢下士巾箑橛頭掬示開宗科配昆山之玉賴體裣衽蠻話撚枝牝雞司旦破壁飛去起骒情報局如壎如篪傘兵尚猷生利蜃牆酸鳴痠疼桃腮柳眼投誠頹敗土洋結合外翁枉曲文光果無如之何下都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