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難如歸的意思、臨難如歸的詳細解釋
臨難如歸的解釋
猶言視死如歸。《魏書·節義傳序》:“至於輕生蹈節,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自非耿介苦心之人,郁怏激氣之士,亦何能若斯。”《北史·崔挺等傳論》:“ 模 雄壯之烈, 楷 忠貞之操,殺身成義,臨難如歸,非大丈夫亦何能若此矣。”
詞語分解
- 臨難的解釋 面對危難的時候臨難不屈詳細解釋謂身當危難。常指面臨死亡。《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吳子·圖國》:“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矣。”
- 歸的解釋 歸 (歸) ī 返回,回到本處:歸國。歸程。歸僑。歸甯(回娘家看望父母)。歸省(媙 )(回家探親)。歸真反璞。 還給:歸還。物歸原主。 趨向,去往:歸附。衆望所歸。 合并,或集中于一類,或集中于一地:
網絡擴展解釋
“臨難如歸”是一個形容面對危難時從容不迫、視死如歸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核心意義:指在危難關頭毫不畏懼,如同回家般坦然接受生死考驗。該成語強調人在困境中表現出的堅定與無畏。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魏書·節義傳序》:“至于輕生蹈節,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後《北史·崔挺等傳論》也有引用,進一步以曆史人物為例,贊頌其忠貞氣節。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人的品格或行為。例如:“将士臨難如歸,誓死守城。”
- 成語結構:緊縮式(前後兩部分邏輯緊密),古代漢語中常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四、感情色彩與近義詞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多用于褒揚英勇行為。
- 近義詞:視死如歸、舍生取義、殺身成仁。
五、補充說明
- 該成語與“臨危不懼”略有不同,後者側重不害怕,而“臨難如歸”更強調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超然态度。
如需了解具體典故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魏書》《北史》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臨難如歸
《臨難如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遇到困難和危險時依然能夠毫不猶豫地回到自己的家鄉或安全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
《臨難如歸》拆分成4個部首:丨丶彳彡。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臨難如歸》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代史書中,其中記載了一個名叫戴履的人在遭受壓迫後,決定毫不猶豫地回到自己家鄉尋求安全。
繁體
繁體字形為「臨難如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臨難如歸」的字形稍有不同,「彳」的位置在上方。「如」的上方是一個像火的形狀,表示着誠實和忠誠。而「彡」則代表着禮物,表示着回到家鄉将會獲得溫暖和安慰。
例句
他在外地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始終堅持要臨難如歸。
組詞
- 返鄉如故
- 家如福地
- 回到故裡
近義詞
- 返鄉
- 歸國
- 回家
反義詞
- 流離失所
- 離家出走
- 四處漂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