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十載:“ 順陽 南鄉 楊豐 ,與息名 香 於田獲粟,因為虎所噬。 香 年十四,手無寸刃,直搤虎頸, 豐 遂得免。”後因以為典。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三折:“ 楊香 為父跨虎曾行李。”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三折:“且問你那跨虎的 楊香 。”《雍熙樂府·鬥鹌鹑》:“ 賈氏 誅龍, 楊香 跨虎。”
“跨虎”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典故,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典故來源
出自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十:順陽南鄉人楊豐與兒子楊香在田間收粟時遇虎襲擊。年僅十四歲的楊香徒手扼住虎頸,救下父親。這一故事成為後世稱頌孝行和勇氣的經典案例。
象征意義
多用于比喻孝親救父的壯舉或赤手空拳對抗強敵的勇氣,尤其在元雜劇和明清小說中被引用。例如:
衍生用法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舜庭手無寸刃,乃弭首就擒”亦暗含此典,擴展為以弱勝強的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學作品中的具體引用,建議查閱《異苑》《裴度還帶》等原著。
《跨虎》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跨越虎口”,形容冒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跨虎》這個詞的部首是“走”和“虍”,筆畫總數是12畫。
《跨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隻獵虎行動。這隻獵虎躍過深淵中的虎口,成功地跨越了危險。因此,這個詞引申為勇往直前、敢于冒險的意思。
《跨虎》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躍虎》。
在古代,漢字《跨虎》的寫法略有不同。虎字的上部分寫作日字,下部分寫作虍字,即“日虍”。
他敢于挑戰自己的極限,真是一個《跨虎》的年輕人。
勇往直前、冒險家、敢于挑戰、躍龍門
勇往直前、不畏危險、敢于冒險、冒險家
畏縮、退避、膽怯、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