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蹤的意思、絶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蹤的解釋

1.斷絕蹤迹。

詳細解釋

斷絕蹤迹。 唐 杜甫 《鳳凰台》詩:“山峻路絶蹤,石林氣高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後隱居》:“遂乃屏蹟邱園,絶蹤仕進,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蹤(jué zōng)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由“絶”(同“絕”)與“蹤”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蹤迹徹底斷絕、完全消失,強調事物或行為留下的痕迹不複存在。以下從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絶(絕)
    • 本義為“斷絕”“消失”,《說文解字》釋為“斷絲也”,引申為徹底終結、無存續狀态。
    • 在“絶蹤”中作動詞,表“使……斷絕”。
    • 指足迹、痕迹,如《玉篇》注:“蹤,迹也。”
    • 引申為行為或事物留下的可循線索。

組合義:蹤迹完全消失,無迹可尋。


二、古籍例證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收錄“絶蹤”詞條,釋為:

    蹤迹消失。形容徹底隱匿或消亡。

    例:南朝梁·江淹《恨賦》:“削迹絶蹤,息影離群。”

  2. 《重編國語辭典》(台灣學術版)

    釋義與《漢語大詞典》一緻,強調:

    行迹完全隱匿,不留任何痕迹。

  3. 古典文獻用例

    • 《後漢書·逸民傳》:

      “巢父洗耳,絶蹤 箕山。”

      注:指巢父隱居于箕山,蹤迹徹底隱匿。

    • 唐代李白《贈僧崖公》詩:

      “昔往今來歸,絶蹤 于此山。”

      注:形容僧人歸隱後行迹消失于山中。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絶蹤”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常見于以下場景:

  1. 自然描寫:如“大雪覆蓋,野獸絶蹤”,指動物蹤迹被掩埋消失。
  2. 人事隱喻:如“退隱江湖,絶蹤于世”,喻指主動隱匿行迹,脫離世俗。
  3. 抽象引申:描述事物徹底消亡,如“古法技藝幾近絶蹤”。

四、近義詞辨析


參考資料原文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重編國語辭典》(台灣教育部)
  3. 《後漢書·逸民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絶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zōng,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絶蹤”意為“斷絕蹤迹”,指人或事物徹底消失、無法追蹤。這一表述常用于形容突然且徹底的消失,既可用于現實中的失蹤事件,也可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隱退、隱匿的狀态。


2.結構與異體字


3.出處與例句


4.使用場景


5.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古典文獻如《杜甫詩集》或《唐摭言》中的原始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岸異包纏表祃比侔怖愄谌摰崇絕打迸待放大嫂動嘴扼腕歎息放射性雨馮修風簷寸晷副品購煽挂劍鬼巫行列寒雀寒戰河曲鳥虹陛後金火炬翦除家娘腳俏皮祭具驚飛究切捐業溘然長往匡濟覽閱馬來人蠻野煤氣燈僻謬品流牽疾契苾兒倛丑清軌輕肆袪裼日托撋縱少年之家生申飾詞十九人天正節鐵爪子骰盤拖漢精塗片相枕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