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 北宋 慶曆 三年正式設置,數月即廢。 熙甯 五年複置, 南宋 及 明 代因之。《水浒傳》第一百回:“次日,臨幸武學,百官先集, 蔡京 于座上談兵,衆皆拱聽。”《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自此太學,武學、宗學三處秀才,恨入骨髓。”參閱《宋史·職官志五》、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武學》。
“武學”一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既可指中國傳統武術的學問體系,也可指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武學是以中國傳統武術為基礎,涵蓋武術技能、理論、内功修煉及戰略戰術的綜合性學問體系。它不僅包括招式技巧(如拳法、兵器使用),還涉及呼吸吐納、氣功等内功修煉方法。
延伸含義
在當代語境中,武學常被引申為對某一技能或學問的深入研究,例如“編程武學”形容對計算機技術的精通。此外,武學強調武德修養,如尊師重道、扶危濟貧等倫理規範,這是武術實踐中的精神内核。
曆史沿革
武學作為官方軍事學校始于宋代。北宋慶曆三年(1043年)首次設立,後因故廢止;熙甯五年(1072年)由王安石推動複建,成為系統教授兵法、戰略的機構,教材包括《孫子兵法》等七部兵書(合稱《武學七書》)。
教學與影響
這類學校選拔文武官員擔任教授,教學内容涵蓋陣法、軍事曆史和實戰策略。南宋及明代延續此制度,例如《水浒傳》中提到的“武學”即反映這一背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文獻或武術流派,可查閱《宋史·職官志》或顧炎武《日知錄》等典籍。
武學,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涵蓋了武術和學問兩個方面。雖然我們常常将武學與武術等同,但事實上,武學更加寬泛,包含了武術的技巧和招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哲學、道德、心理學等知識。
武學的拆分部首是“止”和“攵”。其中,“止”代表着腳步的停止,暗示了武學強調的控制身體的能力;而“攵”代表着動作的曲折與攻擊。這兩個部首結合成一個字,形象地展現了武學的含義。
《武學》這個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尚書》中,尊指帝王及其朝廷的學問。在俠客與武将興起的宋元時代,武學逐漸演變為與技擊有關的學問。
在繁體字中,武學的寫法為「武學」,字形保留了許多古代的特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武學寫作「武學」。其中,“武”是用來形容戰鬥、戰争和勇武之義;“學”指的是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
以下是對《武學》的幾個例句:
1. 學武術要重視武學的理論學習。
2. 他對武學有着深厚的造詣,成為了一代宗師。
3. 領略武學中的哲理,可以提高個人修養和智慧。
組詞:武術、武器、武士、武裝、武力、武藝、武裝力量等。
近義詞:武術、格鬥術、拳法等。
反義詞:文學、書法、繪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