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恬淡沉靜。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空背恬默之塗,竟無有為之益,不值禍敗,蓋其幸耳。”《北齊書·楊愔傳》:“性既恬默,又好山水,遂入 晉陽 西 懸甕山 讀書。”《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元年》:“而浮僞之徒,自知其學問文采不足表見於世,乃竊其名以自售,外示恬默,中實奔競。” 清 方文 《雲間五子詩·彭燕又賓》:“行路或咨嗟,達士乃恬默。”
“恬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人的性格特質,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素分解
整體含義
結合兩字,表示内心淡泊甯靜,不争不躁,性格沉靜内斂。例如《北齊書》中“性既恬默,又好山水”,描述人既有淡泊性情,又有自然志趣。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書面語或特定文學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抱樸子》《北齊書》等古籍用例。
恬默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安靜、沉默、不喧嘩或不言語的狀态。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示(⺭),筆畫數是14畫。在漢字中,心部常常表示與情感、内心和精神相關的含義。
恬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齊物論》一書中,莊子曰:“王者之時,古之人,與四時為民者也,其恬淡如水。”這裡的“恬淡”可以理解為心境甯靜、無欲無求的狀态,後來演變出“恬默”這個詞。
恬默的繁體字是「靦默」,其中的「靦」是由「青」和「面」兩個部首組成,表示人臉的面容;「默」的字形則是由「黒」和「犬」兩個部首組成,表示黑暗和狗的形象。
在古時候,恬默可以寫作「恬默拔萃」,表示人的修養和品質高尚。另外,「恬默」也有仙鶴在高山間安靜自得的意境,與修行心性相符。
1. 他平時不多言語,但一旦開口,卻總能說出令人深思的恬默之言。
2. 她的恬默傳遞出一種内心深處的堅韌和追求。
3. 他站在山巅,呼吸着清新的空氣,享受着大自然的恬默與甯靜。
1. 組詞:恬默之音、恬默無言、恬默處世
2. 近義詞:深沉、寡言、沉思
3. 反義詞:吵鬧、喧嚣、嘈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