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薦舉外人。《禮記·儒行》:“儒有内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 孔穎達 疏:“外舉不辟怨者,若 祁奚 舉讎 解狐 也。”
(2).薦舉出任外職。 晉 傅鹹 《陳選舉上書》:“内外之任,出處隨宜,中間選用,惟内是隆,外舉既頽,復多節目,競内薄外,遂成風俗。”
(3).指在外舉兵。《南史·齊紀上·高帝》:“公神謀内運,霜鋒外舉,祅沴載澄,國塗悅穆,此又公之功也。”《南史·循吏傳序》:“王略外舉,未遑内務,奉師之費,日耗千金。”《陳書·衡陽獻王昌傳》:“往者王業惟始,天步方難,參奉權謨,匡合義烈,威略外舉,神武内定,故以再康 禹 迹,大庇生民者矣。”
“外舉”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三個含義,結合古籍文獻和實際用法解釋如下:
指推薦與自己無親屬或利益關系的外部人才。
指選拔官員到地方或外地任職。
指在外發動軍事行動。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例如造句:“他外舉不避仇,展現了公正的用人态度。”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禮記》《南史》等文獻。
《外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舉起、提起、揭露、公開”。它由“外”和“舉”兩個字組成。
“外”字的部首是“夕”,它是一個表示夜晚的象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5畫。
“舉”字的部首是“立”,它是一個表示站立的象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外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文人學士常用“舉”字來指“揭示、公開”,而“外舉”則表示将事情揭露或公開到外界,使更多的人知道。
《外舉》的繁體字為「外舉」。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外舉》可以寫作「外舉」。
1. 她毫不遲疑地外舉了這個問題,引起了衆人的注意。
2. 記者們勇敢地外舉了一些腐敗丑聞,為社會帶來了改變。
相關的組詞有:内舉、舉報、舉動、舉重、舉一反三。
類似意義的詞語有:公開、揭示、披露。
相反意義的詞語有:隱瞞、包庇、掩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