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憤恨世事的不平。《漢書·鄒陽傳》:“今人主沉諂諛之辭,牽帷廧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 鮑焦 所以憤於世也。” 唐 韓愈 《後漢三賢贊》之二:“憤世著論,《潛夫》是名。” 王橫 《哭子美》詩:“得毋憤世深,飄然竟相棄。”
“憤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n shì,指對社會現狀或世俗風氣感到不滿、憎惡,帶有強烈的批判情緒。以下是詳細解析:
“憤世”指因對現實社會的不公、道德淪喪或世俗弊病感到憤怒而産生怨恨心理,常見于表達對黑暗現實的批判。例如:
古籍出處
近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常與“嫉俗”連用,如“憤世嫉俗”,形容對世俗的全面批判态度(、)。
常見搭配
情感導向
“憤世”既包含對社會不公的批判精神,也可能演變為極端情緒。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積極反思與消極偏激的雙重性質。更多經典用例可參考《漢書》《潛夫論》等文獻,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憤世》一詞的部首是心字旁,讀音為fèn ,拆分為“忄⺗”(心部)和“分”(分部)。它由10個筆畫組成。
《憤世》一詞源自于漢語,形容對現實世界不滿與厭煩的情緒。在現代社會中,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對社會不公、道德低下或者混亂的不滿情緒。
《憤世》的繁體字為「憤世」。
在古代漢字中,“忄⺗”寫作“㤮”或“忿”,“分”寫作“刳”。所以,《憤世》可寫作“㤮⺍”或“忿刳”。
1. 他總是憤世嫉俗,對現實充滿了不滿和失望。
2. 雖然他經曆了很多挫折,但他依然沒有憤世悲觀。
憤怒、世俗、憤懑、憤怒、憤恨
厭世、怨世、痛心、失望
滿足、樂觀、積極、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