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憤世的意思、憤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憤世的解釋

憤恨世事的不平。《漢書·鄒陽傳》:“今人主沉諂諛之辭,牽帷廧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 鮑焦 所以憤於世也。” 唐 韓愈 《後漢三賢贊》之二:“憤世著論,《潛夫》是名。” 王橫 《哭子美》詩:“得毋憤世深,飄然竟相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憤世(fèn sh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憤”與“世”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對社會現實、世俗風氣或人情世故感到強烈不滿、憎惡與憤慨。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1. 基本釋義與詞性

    指對所處的時代、社會現狀或普遍的人情世态懷有深刻的失望、不滿和憤怒情緒。常帶有批判、疏離甚至厭棄的色彩。該詞多用作動詞性成分(如“憤世嫉俗”),或作為定語修飾名詞(如“憤世之情”)。

  2. 字源解析

    • 憤 (fèn):本義指煩悶、郁結于心,引申為因不滿而激動、發怒。《說文解字》釋為“懑也”,段玉裁注:“憤者,積于心之謂也。” 在“憤世”中,強調因社會不公、道德淪喪等現象而激起的強烈負面情緒。
    • 世 (shì):指世間、社會、時代風尚、人情世故等。《玉篇》釋為“代也”,引申為人世、社會。 在“憤世”中,“世”是“憤”的對象,指代整個社會環境及其弊端。
  3. 深層含義與情感色彩

    “憤世”表達的不僅是簡單的生氣,更包含:

    •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感:對現實社會未能達到理想狀态(如公平、正義、真誠)的失望。
    • 道德批判性:對虛僞、勢利、腐敗、不公等社會丑惡現象的強烈譴責和憎惡。
    • 疏離感與孤獨感:持有此情緒者常感到與世俗格格不入,甚至産生逃避或對抗心理。其情感強度介于“不滿”與“憎惡”之間,帶有明顯的消極和悲觀傾向。
  4. 常見用法與語境

    “憤世”極少單獨使用,常以以下形式出現:

    • 憤世嫉俗:這是其最常用的固定搭配。“嫉俗”指憎恨、厭惡庸俗的世态人情。“憤世嫉俗”整體形容對不合理的社會和習俗表示憤恨憎惡,強調批判态度更為全面和激烈。
    • 憤世者:指持有憤世态度的人。
    • 憤世之言/之作:指表達對社會不滿的言論或文學作品(如某些諷刺文學、批判現實主義作品)。
  5. 文學與文化意蘊

    在中國文學傳統中,“憤世”常與文人志士的憂患意識、批判精神相聯繫。例如屈原在《離騷》中對楚國黑暗政治的痛斥,魯迅雜文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刻剖析,都體現了強烈的憤世情懷。它反映了知識分子或敏感個體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和對美好價值的堅守。

“憤世”一詞深刻描繪了一種因目睹社會黑暗面而産生的、帶有批判性和疏離感的強烈不滿與憤怒情緒。其核心在于對社會現狀的否定性評價和由此引發的道德義憤,是理解中國文化和文學中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重要詞彙。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商務印書館. 【釋義基礎】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86).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字義解析】
  3. 王力等. (1999). 古代漢語 (校訂重排本). 中華書局. 【詞彙用法與情感色彩】
  4. 羅竹風 主編. (1986).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憤世嫉俗”詞條】
  5. 袁行霈 主編. (2005). 中國文學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學意蘊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憤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n shì,指對社會現狀或世俗風氣感到不滿、憎惡,帶有強烈的批判情緒。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憤世”指因對現實社會的不公、道德淪喪或世俗弊病感到憤怒而産生怨恨心理,常見于表達對黑暗現實的批判。例如:


二、詞源與經典引用

  1. 古籍出處

    • 《漢書·鄒陽傳》提到“鮑焦所以憤于世也”,借曆史人物鮑焦表達對世道的憤懑;
    • 唐代韓愈《後漢三賢贊》中“憤世著論”,形容以文字批判社會不公;
    • 王橫《哭子美》詩中“得毋憤世深”則展現詩人對現實的失望。
  2. 近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常與“嫉俗”連用,如“憤世嫉俗”,形容對世俗的全面批判态度(、)。


三、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1. 常見搭配

    • 批判性語境:如“憤世嫉俗”“憤世分子”;
    • 文學表達:用于形容文人或思想家對社會的反思。
  2. 情感導向

    • 正面意義:體現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與正義感;
    • 負面意義:過度憤世可能導緻偏激行為,如提醒“年輕人勿因委屈憤世而铤而走險”。

四、例句參考

  1. “知識讓我們憤世嫉俗,聰明讓我們鐵石心腸。”
  2. “憤世嫉俗者知道所有東西的價格,卻不知其價值。”
  3. “世風日下,竟有憤世分子危害社會安甯。”

“憤世”既包含對社會不公的批判精神,也可能演變為極端情緒。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積極反思與消極偏激的雙重性質。更多經典用例可參考《漢書》《潛夫論》等文獻,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鹌鹑骨饳兒暗息百甲八溪飙銳齒年純經驗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單人滑得霜鷹抵手附翼貴出賤收合目恒性黃蘗歡會逭暑魂幹徼妙街談巷議記挂刻溪倰競練帨撂心思垆邸碌亂謾天口冒火卯生梅籔沒影蔑陋暖袖懦衷驽骀竅星晴絲求衣全神貫注孺子歡撒癡桑域三宅聖矩生軍釋愦石台爽心悅目梳齒書诏泰山盤石投産五鳥花瞎驢鄉民小廣播枭徒遐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