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孔疏的意思、孔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孔疏的解释

[Kong's annotation] 唐朝初年孔颖达作《左传正义》来解释晋朝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简称为“孔疏”。疏,对旧注作解释和发挥(凡是解释经的叫“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孔疏”是汉语文献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中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内容。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与结构


二、学术地位与价值

孔疏代表了唐代经学的最高成就,具有以下权威性特征:

  1. 官方钦定:唐太宗为统一经学分歧,诏令孔颖达主持编修。书成后,被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和学术研究的官方标准文本(来源:《旧唐书·儒学传》)。
  2. 集大成之作:广泛采纳汉魏六朝经学成果,尤以郑玄注为基础,融合南北经学之长,系统总结前人注解(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前言)。
  3. 体例严谨:遵循“疏不破注”原则(疏文不轻易否定所依据的旧注),注重考据与义理结合,为后世经疏典范(来源:清代皮锡瑞《经学历史》)。

三、内容范围与实例

“孔疏”具体指《五经正义》中对以下经典的疏解:

例:在《毛诗正义》中,孔疏不仅逐句解释《诗经》原文和郑玄的笺注,还常引用《尔雅》《说文》等训诂书,并讨论名物制度、历史背景,如对“关关雎鸠”中“雎鸠”鸟类的详细考证(来源:《毛诗正义》卷一)。


四、历史影响

  1. 统一经学:终结南北朝经学“南学”“北学”之争,奠定唐宋以降经学阐释基础。
  2. 文献传承:保存大量汉晋古注(如郑玄《诗笺》、杜预《春秋集解》),成为后世研究早期经学的核心依据(来源: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序)。
  3. 文化规范:作为科举教科书,深刻影响古代政治伦理、教育制度与文化观念(来源:《新唐书·选举志》)。

五、现代研究意义

“孔疏”至今仍是:

权威参考文献(因版权限制无法提供链接,请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

  1.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 – 中华书局影印版。
  2. 《旧唐书·儒学传》 –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皮锡瑞《经学历史》 – 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
  4. 《中国经学史》(本田成之著/周予同修订)– 上海书店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孔疏”是古代文献注释中的专有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唐代学者孔颖达主持编撰的《左传正义》,其核心任务是为晋代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作注释。这类注释被称为“疏”,即对前人注解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注”是直接解释经典原文,而“疏”则是对“注”的再阐释)。

  2. 体例与功能

    • “疏”作为注释体例,需逐句对应原注,不仅解释字词,还考证历史背景、辨析学术争议,例如孔疏会引用《周礼》《史记》等典籍佐证杜预的观点。
    • 这一体例在唐代成为科举标准,对后世经学研究影响深远。
  3. 词义扩展(需谨慎参考)
    个别资料提到“孔疏”被引申为形容“文章内容空洞或逻辑松散”,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非正式语境下的衍生义。

孔疏主要指唐代孔颖达系统注释《春秋左传》的学术成果,是理解古代经学的重要文献。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宴拔了萝卜地皮宽爆片弁丁策目丹旗颠瘁独户军阇黎酆琅粉藻符术钢尺箇把公爵官桥讙头国画晕的惠州会子阶梯进发竞销景夷紧急关头禁肉君德隽英辽生列真礼遗迈迹黏巴砰輷贫属疲朽坡仙巧节戚好碁经侵黑寝门七叶一枝花日差塞种三鱼扫白缮守沈酒识体守司水楔不通忪忪藤椅朣朣退任土牛鼍鸣夏康销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