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歼灭。《陈书·世祖纪》:“今元恶克殄,八表已康,兵戈静戢,息肩方在,思俾余黎,陶此宽赋,今岁军粮通减三分之一。”
(2).指歼灭敌人。 唐 牛肃 《吴保安》:“以将军英勇,兼足下才能,师之克殄,功在旦夕。”
歼灭。《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剋殄元恶,退就鼎鑊,始生之愿也。”《晋书·刘元海载记》:“诚能命将四出,决机一掷……此 高皇帝 之所以创竖鸿基,剋殄彊 楚 者也。”
克殄是汉语中的一个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歼灭;彻底消灭”,多用于描述军事征服或彻底铲除祸患的行为。以下从权威词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组合义:二字叠加强调“以武力或强力手段彻底消灭目标”,含斩草除根之意。
《尚书·多方》
“乃大降罚,崇乱有夏……克殄 有夏。”
(周武王伐纣后告诫诸侯:商纣因暴政招致天罚,周人方能彻底灭亡夏朝。)
此处“克殄”指以武力终结前朝统治,凸显政权更迭的彻底性。
《后汉书·班固传》
“克殄 西邑,汤有惭德。”
(商汤灭夏后自愧以武力夺权,反映“克殄”隐含的武力征服属性。)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克殄”为“歼灭;消灭”,引《尚书》《后汉书》为证 。
来源: 汉语大词典(官方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克,胜;殄,绝。谓彻底消灭。”
来源: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ISBN 978-7-100-01595-4
《辞源》(第三版)
强调其军事语境:“克训攻克,殄训绝灭,多指平定叛乱或消灭敌国。”
来源: 辞源数据库(付费学术资源)
词汇 | 核心差异 | 用例 |
---|---|---|
剿灭 | 侧重武力清剿行动 | 剿灭匪患 |
歼灭 | 军事术语,强调消灭有生力量 | 歼灭敌军主力 |
克殄 | 含“征服+根除”双重语义 | 克殄宗祀(彻底灭亡其宗庙祭祀) |
古籍参考原文链接:
(注:部分学术资源需机构订阅,公众可访问古籍影印本或开源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验证原文。)
“克殄”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文言词汇,由“克”和“殄”两字组成:
克
本义为“战胜、攻克”,如《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引申为“能够”(如“克终者盖寡”)或“克制”(如“克己复礼”)。
殄
意为“灭绝、消灭”,如《诗经》中“邦国殄瘁”,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殄”即指“糟蹋、毁灭”。
组合含义
“克殄”可直译为“攻克并消灭”,多用于描述军事或政治上的彻底胜利,如“克殄敌寇”。但因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注意
若此词出自古籍或特定文本,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准解读。若为现代自造词,可能存在用字误差(如“克殄”或为“克殄”笔误),需进一步确认。
矮屋安托鏖馘八关十六子邦国儳和嵖岈山丑沮传叶单词低调照片丁宁恩恩相报乏竭风玫瑰图跗面梗命犷暴鬼面秏乱合离草花蕾豗蹙翚矫结草阶溜结束禁攻寝兵冷调遴弃玫瑰罋名郎迷罔内蕊腻人喷腾平民铺屋钱缗乞火起基清高青零清誉耆叟去水桑新妇沙麓赏重设席事因殊名殊音四分五落太宰铁鑛贴墨突击队崤黾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