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前歌後舞的意思、前歌後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前歌後舞的解釋

《尚書大傳》卷三:“師乃慆,前歌後舞。”意思是說 武王 伐 纣 ,軍中士氣旺盛。後多用以頌美吊民伐罪之師。《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武王 伐 紂 ,前歌後舞,非仁者邪?” 宋真宗 《平晉樂章》:“前歌後舞,人心悅隨。”亦省作“ 前歌 ”。《北齊書·幼主後主紀論》:“馳倒戈之旅,抗前歌之師,五世崇基,一舉而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前歌後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án gē hòu wǔ,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原指周武王讨伐商纣時,軍隊士氣高昂,士兵們載歌載舞奮勇作戰。後多用于稱頌正義之師或表達民心所向的軍事行動。


二、曆史典故與出處

  1. 來源
    出自《尚書大傳·大誓》:“師乃慆,前歌後舞。”描述武王伐纣時軍心振奮的場景。

  2. 史書記載

    •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引用此典:“武王伐纣,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強調正義戰争與民心支持的關系。
    • 宋代真宗《平晉樂章》亦用此句:“前歌後舞,人心悅隨。”進一步延伸為對順應民意的行動的贊美。

三、用法與例句


四、核心内涵

該成語既體現古代戰争中的軍民同心,也隱含着對“正義性”的強調。軍隊因道德正當性而士氣高漲,民衆因擁護而自發參與,形成獨特的文化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前歌後舞

《前歌後舞》是一個成語,形容某個人或事物在領先地位時,展現出光彩奪目的表現。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前歌後舞》這個成語的字根為《歌舞》。其中,“前”字的部首為“刀”,共有4畫;“歌”字的部首為“欠”,總共有10畫;“後”字的部首為“彳”,總共有3畫;“舞”字的部首為“舛”,總共有8畫。

來源

《前歌後舞》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戲曲表演。在傳統的京劇中,表演者在精彩演唱或演出之後,會有舞蹈的節目作為壓軸。這種在主要表演結束之後的舞蹈被稱為“後舞”。之前有一個重要的表演,常常是歌唱,這個部分被稱為“前歌”。後來,“前歌後舞”就成為了形容某個人或事物在領先地位時所展現的才華和魅力的成語。

繁體

《前歌後舞》的繁體字為《前歌後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寫《前歌後舞》時,可能會有一些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然而,基本的意思和表達方式并沒有過多的改變。其古時候字的寫法可能因字體書寫差異而稍有變化。

例句

他在比賽中展現出了前歌後舞的表演,赢得了觀衆們的矚目。

相關詞語

組詞:前衛、前哨、舞台、舞蹈、舞姿

近義詞

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包括“光彩奪目”、“異彩紛呈”。

反義詞

與“前歌後舞”相對的反義詞可能是“黯淡無光”、“無為而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