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辘轳格的意思、辘轳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辘轳格的解釋

即辘轳韻。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八:“鄰韻而協者,詩家閒用之,謂之轆轤格,又謂之出入格。或以為 宋 人始,非也。此自有詩以來有之,蓋古人文體寬簡,不專以聲病為工拙也。”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白香山詩》:“古來詩未有以‘格’稱者, 大歷 以後始有。‘齊梁格’、‘元和格’,則以詩之宗派而言;‘轆轤格’、‘進退格’,則律詩中又增限制。”參見“ 轆轤韻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辘轳格是中國古代詩學中特有的對仗格式,最早見于宋代詩論著作《詩人玉屑》。該術語得名于井口提水工具“辘轳”的連環轉動特征,指詩歌中隔句相承的對仗形式,即第一句與第三句對仗、第二句與第四句對仗,形成旋轉遞進的語言結構。以李商隱《馬嵬》中“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為例,前句“六軍”對後句“七夕”,後句“駐馬”對“牽牛”,構成雙環緊扣的辘轳式修辭。

在平仄規則方面,辘轳格要求相鄰聯的平仄相粘。如五言律詩中,前聯對句與後聯出句的第二、四字平仄須相同,形成聲律的連貫性。這種格律在《文鏡秘府論》中被稱為“換頭術”,體現了漢語詩歌音韻學的精妙設計。

該術語與“蜂腰格”“流水對”等共同構成近體詩格律體系,其學術定義可參考《中國詩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342頁“辘轳體”詞條。現代學者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華書局,2001年)第四章第二節中,通過平仄譜例證了辘轳格在唐代律詩中的具體運用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辘轳格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用韻規則,常見于律詩創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辘轳格,又稱“辘轳韻”,屬于詩韻術語。其核心特點是“雙出雙入”的用韻方式,即律詩中第二、四句用甲韻,第六、八句換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七虞”換“六魚”),形成前後兩聯交替押韻的格式,因韻律起伏如辘轳轉動而得名。

二、具體規則

  1. 用韻要求:需選擇“鄰韻”(發音相近的韻部),如平水韻中的“一東”與“二冬”、“三江”與“七陽”等。
  2. 結構特點:以八句律詩為例,第二、四句押甲韻,第六、八句押乙韻,形成“甲-甲-乙-乙”的循環模式。
  3. 作用:通過韻腳變化增加詩歌韻律的豐富性,同時避免單一用韻的單調感。

三、曆史背景 辘轳格并非宋代首創,早在唐代已有詩人使用。元代李冶在《敬齋古今黈》中明确記載了這一格式,清代趙翼等學者也對其進行了分析。

四、相關概念辨析 與“進退格”(單進單出,如“甲-乙-甲-乙”)不同,辘轳格強調雙韻交替的連貫性。兩者均屬于鄰韻通押的特殊形式,但具體用韻規則存在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辘轳格的詩例或鄰韻分類,可參考《平水韻表》或曆代律詩選集。

别人正在浏覽...

寶業辯口利舌不期而會昌盛廠史齒臷寵習愁約俶辰出錯電化教育二道毛發積賦恤鎬頭關陸歸舷菰蘆悍厲豪誇黑黜黜合禮讙謗華鑷诙谲角材劫請解粽進退中繩峻谷牼翟懶婦魚理亂眯緊鳥迹千裡馬千日棋雠棄文存質泉曲羣室然灰塞口散關慎法是不是釋懷食焄實細書氣淑郁司阍松蜜天摧地塌通綜豚蹏望夷問安視膳仙華邪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