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辘轳韻。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八:“鄰韻而協者,詩家閒用之,謂之轆轤格,又謂之出入格。或以為 宋 人始,非也。此自有詩以來有之,蓋古人文體寬簡,不專以聲病為工拙也。”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白香山詩》:“古來詩未有以‘格’稱者, 大歷 以後始有。‘齊梁格’、‘元和格’,則以詩之宗派而言;‘轆轤格’、‘進退格’,則律詩中又增限制。”參見“ 轆轤韻 ”。
辘轳格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用韻規則,常見于律詩創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辘轳格,又稱“辘轳韻”,屬于詩韻術語。其核心特點是“雙出雙入”的用韻方式,即律詩中第二、四句用甲韻,第六、八句換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七虞”換“六魚”),形成前後兩聯交替押韻的格式,因韻律起伏如辘轳轉動而得名。
二、具體規則
三、曆史背景 辘轳格并非宋代首創,早在唐代已有詩人使用。元代李冶在《敬齋古今黈》中明确記載了這一格式,清代趙翼等學者也對其進行了分析。
四、相關概念辨析 與“進退格”(單進單出,如“甲-乙-甲-乙”)不同,辘轳格強調雙韻交替的連貫性。兩者均屬于鄰韻通押的特殊形式,但具體用韻規則存在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辘轳格的詩例或鄰韻分類,可參考《平水韻表》或曆代律詩選集。
辘轳格指的是一種傳統的軋制工具或機械裝置。它由辘轳、輪軸和嵌入辘轳上的齒輪組成,可以用來提升重物或傳遞力量。
辘轳格的拆分部首為車(chē)和木(mù),其中車是左邊部分,木是右邊部分。筆畫數為16畫。
辘轳格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辘轳格的字形表示了車輪上的葉輪并向上升起。辘轳格在古代常用于起重,亦有時用于車輪的齒輪傳遞。
辘轳格的繁體字為轂轢格,其中轂(gǔ)指輪軸,轢(lì)指車輪碾壓物體的聲音。
在古時候,辘轳格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轳的古字形為轤,表示車輪的一部分,而格的古字形為舸,表示裝有物品的船隻。
1. 這個港口使用辘轳格将貨物從船上卸下。
2. 工人們使用辘轳格将沉重的石塊提升到建築工地上。
組詞:辘轳、辘、辘轳台、辘轳車、辘轳船。
近義詞:滾輪、滾筒、滾軸。
反義詞:阻力、摩擦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