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输的意思、课输的详细解释
课输的解释
征收赋税。《晋书·刘超传》:“课输所入,有踰常年。”《魏书·释老志》:“请听 荀子 等还乡课输,俭乏之年,周给贫寡,若有不虞,以拟边捍。”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令保正长专管烟火盗贼,不得承受文帖及课输事。”
词语分解
- 课的解释 课 (課) è 教学上的一个阶段:上课。课时。课间。旷课。授课。课余活动。 教学的科目:课程。课表。基础课。专业课。课本。课文。 教书讲学或攻读学习:课徒。课读。 古代的一种赋税:国课。完粮交课。 使
- 输的解释 输 (輸) ū 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运输。灌输。输出。输入。输血。输电。 送给,捐献:输纳。捐输。输将(乶 )。 败,负:输赢。输理。输了两个球。 堕坏,败坏:输平(使其败坏)。 表示,吐露:
专业解析
课输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赋税征收与缴纳的复合词,具有特定的历史行政内涵。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角度分层次解析:
一、核心释义
- “课”的本义
指官府按法规征收赋税的行为。《汉语大词典》释“课”为“国家规定数额征收赋税”,如《汉书·食货志》载“课田制”,即按田亩征税的制度 。
- “输”的本义
指纳税人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文解字》注“输,委输也”,引申为运送、交纳,如杜甫《兵车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中的“租税”即涵盖输送之意 。
- 复合词“课输”
二字连用强调赋税征收与缴纳的全过程,多见于唐宋文献,如《新唐书·食货志》:“凡课输,必先期告示。”
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应用
- 唐代两税法:以“量出制入”为原则,将租庸调合并为户税、地税,统称“课输”,要求“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唐会要·租税》) 。
- 宋代演变:课输范围扩展至商税、盐课等,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即旨在规范田赋课输标准(《宋史·食货志》) 。
三、与相近词的辨析
- 课税:侧重“征收”环节,如《周礼》载“廛人掌敛市絘布、总布、质布、罚布、廛布,而入于泉府”。
- 赋输:更强调“缴纳”行为,如《后汉书》“百姓赋输,府库不藏”。
- 课输:兼具双向流程,体现国家与民众的赋税权利义务关系(王力《古代汉语》释义) 。
四、文化内涵
课输制度是古代财政体系的核心,反映中央集权下的经济控制。如唐代白居易《重赋》诗“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批判课输苛政,印证其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白居易集校注》) 。
权威参考文献:
-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
- 《新唐书》《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陈明光《中国赋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网络扩展解释
“课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赋税的征收与缴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课输”由“课”和“输”组成:
- 课:指课税、征收,如《说文解字》中“课,试也”,引申为考核、征收赋税。
- 输:指运输、缴纳,如《云麓漫钞》提到“输”为运送财物,特指向官府缴纳赋税。
合起来即“征收并运输赋税”,常见于古代文献中。
-
历史用例
- 《晋书·刘超传》记载:“课输所入,有踰常年”,指征收的赋税超过往年。
- 《魏书·释老志》提到“课输”用于赈济贫乏或边防储备。
- 宋代《云麓漫钞》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预“课输”事务,强调其专属性。
相关延伸
- 词义演变
随着历史发展,“输”的引申义增多(如输赢、捐献),但“课输”仍保留赋税相关的核心含义。
-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历史文献时。
“课输”是古代赋税制度的术语,强调赋税的征收与运输过程,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魏书》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艾萧暗香白蹢芭黎霸王风月悖异表举唱驺垂心淳耀打当面鼓东九省反外焚躯府国高径函育黑吊搭画神回身技俩经济规律经济核算精楷抉挑岢峩宽纾莱芜蜡种六监六院驴頽曼寿冥行盲索明扬摩肩接毂木槵辔舆媲美倾挠亲娘秋胡去太去甚三复斯言筛洗衫帽沙月慎重其事折碗爽然若失书会输积署缺体律提审微忽无二无面饼闲断显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