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盐的意思、颗盐的详细解释
颗盐的解释
一种未经炼制的粗盐。俗称粒盐。与末盐、散盐相对。《周礼·天官·盐人》“苦盐” 唐 贾公彦 疏:“盬,谓出於盐池,今之颗盐是也。” 孙诒让 正义:“盖以味言则曰苦盐,以形言则曰颗盐。”《宋史·食货志下三》:“引池而成者曰颗盐,《周官》所谓盬盐也。”
词语分解
- 颗的解释 颗 (顆) ē 小而圆的东西:颗粒。 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三颗珠子。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 盐的解释 盐 (鹽) á 无机化合物,一种有咸味的无色或白色结晶体,成分是氯化钠,用来制造染料、玻璃、肥皂等,亦是重要的调味剂和防腐剂(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种类):盐巴。盐卤。盐分(坣 )
专业解析
颗盐(kē yán)是汉语中对特定形态食盐的专业称谓,特指结晶完整、颗粒分明的粗粒盐。以下从词典释义、工艺特征及历史应用三方面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形态特征
《汉语大词典》定义“颗盐”为“颗粒状的食盐”,区别于粉末状的“末盐”或“散盐”1。其核心特征包括:
- 物理形态:晶体结构完整,肉眼可见明显颗粒,质地坚硬;
- 生产工艺:通过天然蒸发结晶(如池盐)或人工熬煮(如锅盐)形成,未经过深度粉碎加工2。
二、历史文献中的权威记载
- 《天工开物·作咸》(明·宋应星)
明确记载盐品分类:“凡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收藏家以炒盐散置瓮中,颗盐密筑乃固”,指出颗盐因结构致密更耐储存3。
- 《宋史·食货志》
记载宋代盐法:“颗盐产解池……末盐出濒海诸州”,将“颗盐”列为池盐的代表形态,与海盐制成的“末盐”并称4。
三、传统工艺与现代应用
- 古代贡盐标准:唐宋时期,山西解池(今运城盐湖)所产颗盐因颗粒晶莹、纯度极高,被列为皇室贡品5。
- 现代食品加工:粗颗粒结构使其溶解缓慢,适用于腌制肉类、制作火腿等需长时间渗透的工艺,如传统金华火腿仍指定使用颗盐6。
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 科学出版社.
-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明崇祯十年刻本.
- 脱脱等. 《宋史·食货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 郭正忠. 《中国盐业史(古代编)》. 人民出版社.
- 轻工业部盐业科学研究所. 《盐业工艺手册》. 轻工业出版社.
(注:因古籍及专业文献无直接可链接的权威在线版本,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文献信息。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颗盐”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未经炼制的粗盐,俗称“粒盐”。与末盐(粉末状盐)、散盐(精制散状盐)相对,属于古代盐的分类之一。
二、历史背景
-
名称由来
- 唐代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提到:“盬(gǔ)谓出于盐池,今之颗盐是也”,说明其名称源于盐池直接产出的颗粒状粗盐。
- 宋代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以味言则曰苦盐,以形言则曰颗盐”,表明“颗盐”是从外形特征命名的。
-
生产与用途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引池而成者曰颗盐”,即通过盐池自然结晶形成的盐,常用于古代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用。
三、相关名称
- 同义词:粒盐、苦盐(侧重味道)、盬盐(侧重产地)。
- 对比词:末盐(粉末状盐)、散盐(精制盐)。
四、应用场景
古代文献中常见于盐政记载,例如宋代规定“颗盐地界”的百姓不得私带其他盐类入城,违者受罚。现代语境中,该词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古籍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哀文哀筝白云司避青骢测赖缠惹典教鄂不二清飞闼奉裳衣凤靡鸾吪该歪纲纪废弛格勒赓载花丽狐哨煎茶交卸脚丫朝天疾患寂静金琕京兆尹近间亟务卷单剧韵况荣老营亮天列卿貉裘淖泞内逼内馈泥龙拗别蟠错叛徒埤堄前筯启上砌台碁阵三志杀伤审慎十经石奴世曲水髩酸痹桃园之拜讨账停机坪缇绣诬谮小火者斜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