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蹙靡騁的意思、蹙蹙靡騁的詳細解釋
蹙蹙靡騁的解釋
《詩·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後因“蹙蹙靡騁”謂局促,無法舒展。 宋 劉克莊 《水調歌頭·遊蒲澗追和崔菊坡韻》詞:“四方蹙蹙靡騁,獨此尚寬閑。”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說人六》:“ 孟子 至 宋 ,及去 宋 再去 齊 ,因所如不合,蹙蹙靡騁。” 梁啟超 《中國國債史》:“自茲以往,我民歲增二千餘萬之負擔,汲汲顧影,蹙蹙靡騁矣!”
詞語分解
- 蹙蹙的解釋 .局縮不舒展。《詩·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 鄭玄 箋:“蹙蹙,縮小之貌。我視四方土地日見侵削於夷狄,蹙蹙然雖欲馳騁無所之也。” 唐 元稹 《唐故萬州刺史劉君墓志銘》:“文詠詞調,
- 靡騁的解釋 語出《詩·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本謂不能縱馬奔馳。後以喻不能施展抱負。 清 侯方域 《送何子歸金陵序》:“賦詩言志,往往各有期許,壯以遠,從容以愉。未嘗有促促靡騁之思,悵悵可憐之
專業解析
"蹙蹙靡騁"是源自《詩經·小雅·節南山》的成語,出自"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一句。該成語由兩組雙聲疊韻詞構成:"蹙蹙"形容空間局促狹窄的狀态,"靡騁"指無法縱馬奔馳,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表達,比喻處境困頓、才能無法施展的窘迫狀态。
從構詞法分析:
- 蹙(cù):《說文解字》釋為"迫也",本義指緊迫收縮,引申為窘迫、困頓之義;
- 靡(mǐ):《爾雅》注為"無也",表否定;
- 騁(chěng):《玉篇》解作"直馳也",原指縱馬奔馳,後引申為才能施展。
該成語在語義演變中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 先秦時期多用于描述地理空間的局促,如鄭玄注《毛詩》所言"蹙蹙然雖欲馳騁,無所之也";
- 漢代發展為政治隱喻,如王符《潛夫論》用以諷谏君王受制于權臣;
- 唐宋以降轉為個人境遇的文學表達,蘇轼《答李端叔書》"蹙蹙靡騁,如轅下駒"即為典型用例。
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兩類語境:
- 客觀環境制約:如學術研究受經費限制難以開展
- 主觀能力受限:如管理者在複雜體制中難以施展抱負
權威辭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387頁)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14版第89頁)。
網絡擴展解釋
“蹙蹙靡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讀音:cù cù mǐ chěng(注意“靡”在此讀“mǐ”,而非“mí”)
- 字面含義:“蹙蹙”形容局促、緊縮的狀态;“靡騁”意為無法馳騁、舒展。整體指因受限制而無法施展抱負或行動受限的狀态。
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原句表達對時局動蕩、無處安身的感慨。
- 後世引用:如宋代劉克莊、清代梁啟超等均用此成語形容困境中的無力感。梁啟超在《中國國債史》中寫道:“我民歲增二千餘萬之負擔,汲汲顧影,蹙蹙靡騁矣!”
用法與語境
- 感情色彩:含貶義,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因環境限制而無法施展能力的狀态。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或定語。例如:“團隊在僵化的制度下,顯得蹙蹙靡騁。”
- 適用場景:
- 形容個人在職場、學習中因束縛而缺乏動力;
- 比喻組織或國家因政策、經濟壓力等難以發展。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束手束腳、進退維谷、舉步維艱。
- 反義詞:遊刃有餘、揮灑自如、縱橫馳騁。
補充說明
- 權威性辨析:部分低權威網頁(如)将“靡”誤讀為“mí”,但根據《詩經》及主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正确讀音應為“mǐ”。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經典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梁啟超相關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卑鄙龌龊邊埵餔醊倉卒之際綽約雛穉錯逜典文睇觀髶髦凫船富春山居圖耕稼官飯寒鼈禾更黑甜甜滬江阍略魂色活扣驕弱金人之緘九賢礦石苦胎梁王城料視列戍鈴子隆率隆治屢空蠻查内情凝锳泥文盤雲胚腪皤腹牽蔽情急青筋七灣八扭惹怒日旗絨羽蹂掠深曉殊方疏浚崧山滔滔不竭抟土作人頑迷未渠已無根而固烏角巾邪見邪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