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蹙靡騁的意思、蹙蹙靡騁的詳細解釋
蹙蹙靡騁的解釋
《詩·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後因“蹙蹙靡騁”謂局促,無法舒展。 宋 劉克莊 《水調歌頭·遊蒲澗追和崔菊坡韻》詞:“四方蹙蹙靡騁,獨此尚寬閑。”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說人六》:“ 孟子 至 宋 ,及去 宋 再去 齊 ,因所如不合,蹙蹙靡騁。” 梁啟超 《中國國債史》:“自茲以往,我民歲增二千餘萬之負擔,汲汲顧影,蹙蹙靡騁矣!”
詞語分解
- 蹙蹙的解釋 .局縮不舒展。《詩·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 鄭玄 箋:“蹙蹙,縮小之貌。我視四方土地日見侵削於夷狄,蹙蹙然雖欲馳騁無所之也。” 唐 元稹 《唐故萬州刺史劉君墓志銘》:“文詠詞調,
- 靡騁的解釋 語出《詩·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本謂不能縱馬奔馳。後以喻不能施展抱負。 清 侯方域 《送何子歸金陵序》:“賦詩言志,往往各有期許,壯以遠,從容以愉。未嘗有促促靡騁之思,悵悵可憐之
網絡擴展解釋
“蹙蹙靡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讀音:cù cù mǐ chěng(注意“靡”在此讀“mǐ”,而非“mí”)
- 字面含義:“蹙蹙”形容局促、緊縮的狀态;“靡騁”意為無法馳騁、舒展。整體指因受限制而無法施展抱負或行動受限的狀态。
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原句表達對時局動蕩、無處安身的感慨。
- 後世引用:如宋代劉克莊、清代梁啟超等均用此成語形容困境中的無力感。梁啟超在《中國國債史》中寫道:“我民歲增二千餘萬之負擔,汲汲顧影,蹙蹙靡騁矣!”
用法與語境
- 感情色彩:含貶義,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因環境限制而無法施展能力的狀态。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或定語。例如:“團隊在僵化的制度下,顯得蹙蹙靡騁。”
- 適用場景:
- 形容個人在職場、學習中因束縛而缺乏動力;
- 比喻組織或國家因政策、經濟壓力等難以發展。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束手束腳、進退維谷、舉步維艱。
- 反義詞:遊刃有餘、揮灑自如、縱橫馳騁。
補充說明
- 權威性辨析:部分低權威網頁(如)将“靡”誤讀為“mí”,但根據《詩經》及主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正确讀音應為“mǐ”。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經典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梁啟超相關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蹙蹙靡騁》的意思
《蹙蹙靡騁》(cuì cuì mí chěng)是一個成語,意為形态或動作不受限制地展示或表達。形容某人或某事自由自在地行動、發展或表現。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蹙蹙靡騁》的拆字成分為「爪」、「黾」、「馬」、「一」和「彡」。“蹙”字的部首是「足」,共有16個筆畫。“蹙”字的部首是「足」,共有16個筆畫。“靡”字的部首是「革」,共有10個筆畫。“騁”字的部首是「馬」,共有10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蹙蹙靡騁》最早出自《左傳》:“惡其蹙蹙而靡騁?”後來成為成語被廣泛應用。在繁體中,成語寫作「蹙蹙靡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成語《蹙蹙靡騁》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蹙”字的古代寫法為「蹵」,而“靡”字的古代寫法為「糜」。
例句
1. 他自由自在地在舞台上蹙蹙靡騁,将觀衆帶入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2. 這幅畫作令人驚歎,色彩斑斓,蹙蹙靡騁的線條展現出畫家的創造力與藝術才華。
組詞
蹙蹙靡騁并沒有常見的相關詞組,但可以通過組合成語中的單字來構造其他詞語,例如:“蹙心”、“蹙額”和“靡費”。
近義詞
蹙蹙靡騁的近義詞包括:放縱、自由自在、縱情、奔放。
反義詞
蹙蹙靡騁的反義詞包括:拘束、受限、受約束、局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