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亭場的意思、亭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亭場的解釋

古代煮鹽的地方。《宋史·食貨志下三》:“其鬻鹽之地曰亭場,民曰亭戶,或謂之竈戶。”參見“ 亭戶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亭場是中國古代鹽業生産體系中的專用術語,指官府設立并管理的鹽業生産與集散場地。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行政職能層面 亭場最早見于《周禮》,指代鹽政管理機構所在地。漢代《鹽鐵論》記載,亭場既是制鹽工坊,也是鹽稅征收點,由專職鹽官監管。北宋時期推行"亭場法",将鹽戶編入專屬戶籍,按亭場劃分生産區域。

二、物理空間構成 典型亭場包含三重結構:核心區為煎鹽竈房,環繞鹵水池與儲鹽倉廪,外圍設官署與鹽丁居所。明代《天工開物》描述其布局:"竈屋連棟,鹵井星布,垣牆環護"(據《中國古代鹽業史》引述)。

三、經濟史意義 亭場制度自秦漢延續至清代,見證了中國鹽業從官營專賣到商運商銷的變革。清嘉慶年間兩淮鹽法志載,僅淮南便有官亭場三十有二,歲辦鹽課逾百萬兩。這種生産管理模式對古代財政體系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亭場”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指古代煮鹽的場所,尤其在宋代文獻中較為常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亭場指古代專門用于煮鹽的生産場地。這一名稱多見于宋代,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其鬻鹽之地曰亭場,民曰亭戶,或謂之竈戶。”。

2.曆史背景與功能

3.相關術語

4.詞源與結構

“亭場”是宋代鹽業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古代鹽業生産的管理模式。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史·食貨志》或鹽業史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百蔬邊饟操舍朝踐池魚幕燕觸抵處境大古來盜匿打勤谛睨董狐筆都俞籲咈多雲噩夢二劉妃合飛來飛去覂竭風字硯膏脣拭舌貴色寒進橫笛厚顔灰黑惑衆将要簡侻澆裹交流激感敬授究處積習生常具樂口事臘醖立地書櫥龍虎旂媚秀敏對謀奸蟠互僄狡牽經引禮千奴清商乞恕人窮智短容臭述脩歲差吐蚊鳥玩威威而不猛物名纖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