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獘政的意思、獘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獘政的解釋

弊政。惡劣的政治措施。獘,通“ 弊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 世祖 ﹞盡除 明 季加派稅餉,廠衛獘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獘政(現代規範字形為“弊政”)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指敗壞的政治措施或腐敗的統治方式,核心含義聚焦于政治領域的過失與危害。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語義與用法:


一、本義解析

  1. 字形與構詞

    “獘”為“弊”的異體字(《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獘”,但“弊”本義指“仆倒”,引申為“敗壞”);“政”指政令、治理。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導緻國家傾覆的惡劣政令”,強調政策本身的危害性。

  2. 詞典定義

    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

    弊政:腐敗的政治措施;有害于國計民生的政策。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電子版


二、引申義與曆史用例

  1. 政治批判的核心概念

    “弊政”在古籍中多用于揭露統治弊端,如:

    《韓非子·孤憤》:

    “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文中“惑主敗法”即弊政的典型表現)

  2. 史書中的具體指向

    《明史·食貨志》 記載萬曆年間礦稅之禍:

    “礦稅使四出,毒流海内……民不聊生,變亂蜂起。”

    (礦稅苛征被視為明代著名弊政)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場景

  1. 書面語中的批判性術語

    現代漢語保留其書面語色彩,用于嚴肅批判政治腐敗或制度缺陷,如:

    “整頓吏治,革除弊政。”(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用例)

  2. 與近義詞辨析

    • 弊病:泛指制度或事物的缺點(範圍更廣)。
    • 苛政:強調統治的殘酷性(如“苛政猛于虎”)。
    • 弊政:專指政治治理中的系統性錯誤,隱含對政權合法性的質疑。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古代漢語溯源

    《韓非子》對“弊政”的成因分析(權力失控、法令敗壞)仍是政治學研究對象。

    (來源:中華書局《韓非子集解》)

  2. 曆史制度研究

    劍橋中國史系列指出:

    “曆代王朝衰亡多源于弊政累積,如土地兼并、賦役失衡。”(《劍橋中國明代史》


結語

“弊政”作為漢語政治語彙的關鍵詞,承載着對治理失序的深刻批判。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制度背景,方能完整呈現“危害性政策導緻政權衰敗”的核心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

“獘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釋義
獘政(bì zhèng)指“弊政”,即惡劣的政治措施或腐敗混亂的政局。其中“獘”是通假字,通“弊”,意為敗壞、有害。

出處與背景

  1. 該詞可見于清代魏源的《聖武記》,文中提到:“盡除明季加派稅饷,廠衛獘政。”此處“獘政”指明代因廠衛制度(特務機構)導緻的腐敗政治措施。
  2. 類似詞彙如“粃政”(bǐ zhèng)也指不良政治措施,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任能》中“内無粃政”的描述,可輔助理解“獘政”的負面含義。

使用特點

現代關聯
當代語境下,“弊政”一詞仍用于描述不合理的政策或治理問題,而“獘政”因古字生僻已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安豎白額百無一漏襃遷背依博弈不置可否慘悴朝起陳鯉庭疵吝擔仗大前天吊膽提心凍浦魚驚分散分夜鐘根系攻理鈎搭晷昃過迷漢檔房蚶田何以後燕黃紙歡天喜地會别價碼交谲嘉穎結襪金漿玉醴禁氣開口貨坑坎睽孤昆仲龍盤虎踞馬解鳗井泯玷命分民心不壹褭絲甯集仆旅麴道士鵲瑞去婦熱兄弟善陣者不戰沈名束高閣數駡胎死腹中塌然邪不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