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在牛角上的橫木。用以控制牛以防觸人。一說楅設于角,衡設于鼻。《詩·魯頌·閟宮》:“秋而載嘗,夏而楅衡。” 朱熹 集傳:“嘗,秋祭名。楅衡,施於牛角,所以止觸也。”《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鄭玄 注:“楅設於角,衡設於鼻。” 漢 張衡 《東京賦》:“物牲辯省,設其楅衡。” 宋 蘇洵 《衡論·禦将》:“蹄者可馭以羈紲,觸者可拘以楅衡。”
楅衡(拼音:bī héng)是古代用于約束牲畜的木質器具,特指加裝在牛角上的橫木裝置。該詞由“楅”與“衡”組合而成,具體釋義如下:
字義解析
二字連用,專指控制牛隻行動的農具。
功能與形制
楅衡是周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工具,用于固定祭牛頭部,防止其掙紮。《周禮·地官》記載:“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表明其與祭祀禮制的密切關聯。其結構為兩段帶孔木條,通過繩索貫穿固定于牛角根部,限制牛頭擺動幅度。
曆史演變
先秦時期,楅衡多用于宗廟祭祀的“犧牛”。漢代《鹽鐵論》提到“楅衡之設”逐漸從禮器擴展至農耕場景,成為農夫約束耕牛的實用工具。宋代以後,隨着金屬農具普及,木質楅衡的使用減少,但在部分偏遠地區仍可見類似裝置。
文獻例證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周禮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中國農具發展史》(農業出版社)。
“楅衡”是古代用于控制牛的一種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楅衡指加在牛角上的橫木,用于防止牛頂撞人。部分文獻中,“楅”特指牛角上的橫木,而“衡”可能指穿在牛鼻間的繩索或橫木,兩者共同起到約束作用。
“楅衡”中的“衡”本義為綁在牛角或車轅前的橫木(參考“衡”的原始含義),後衍生出“秤杆”“衡量”等抽象含義,但“楅衡”一詞仍保留其具體器物功能。
需注意與“窐衡”(指簡陋房屋的門框結構)、“阬衡”(形容枝條重疊傾斜)等詞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詩經》《周禮》等文獻原文或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不世之功慚悔成災赤囊癡子錯字袋鼠點瓜绖帶滴劑惡姹二産婦耳聞不如眼見發變仿學樊絷奉祀父權制傅禦圪吵耇長古定刀含味河朔飲黃公罏烜卓戶役嚼牙驚鲵錦章谲功軍警居震渴而穿井科結林海雪原流芳千古緑浪耄昏邈蠻謀才女娲朋伴辟違鉛幕卿霭旗織拳頭産品散適三食色診搠換蒜韲添都馬葦輤五服相術陷身笑話謝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