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楅衡的意思、楅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楅衡的解釋

加在牛角上的橫木。用以控制牛以防觸人。一說楅設于角,衡設于鼻。《詩·魯頌·閟宮》:“秋而載嘗,夏而楅衡。” 朱熹 集傳:“嘗,秋祭名。楅衡,施於牛角,所以止觸也。”《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鄭玄 注:“楅設於角,衡設於鼻。” 漢 張衡 《東京賦》:“物牲辯省,設其楅衡。” 宋 蘇洵 《衡論·禦将》:“蹄者可馭以羈紲,觸者可拘以楅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楅衡”是古代用于控制牛的一種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楅衡指加在牛角上的橫木,用于防止牛頂撞人。部分文獻中,“楅”特指牛角上的橫木,而“衡”可能指穿在牛鼻間的繩索或橫木,兩者共同起到約束作用。

二、用途與文獻記載

  1. 祭祀場景
    古代祭祀時,會在牛角上設置楅衡以裝飾和控制牛牲,如《周禮·地官·封人》記載:“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2. 農事管理
    夏季為牛安裝楅衡,秋季用于祭祀,如《詩經·魯頌·閟宮》提到:“秋而載嘗,夏而楅衡。”

三、延伸說明

“楅衡”中的“衡”本義為綁在牛角或車轅前的橫木(參考“衡”的原始含義),後衍生出“秤杆”“衡量”等抽象含義,但“楅衡”一詞仍保留其具體器物功能。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窐衡”(指簡陋房屋的門框結構)、“阬衡”(形容枝條重疊傾斜)等詞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詩經》《周禮》等文獻原文或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楅衡(běnghéng)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楅衡是一個漢字詞組,意為“權衡”或“考量”。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在做決策或做出判斷時需要權衡各種因素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楅衡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mù)部,右邊是行(háng)部。它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楅衡是一個古代漢字詞組,具體的來源和出處目前尚不清楚。在繁體字中,楅衡保持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楅衡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細節可能因時代而異,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即由木部和行部組成。古代的楅衡可能在形狀和書寫風格上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句 1. 在做決策時,我們需要對利弊進行楅衡。 2. 考慮到各種因素,我們必須仔細楅衡。 組詞 楅衡作為一個詞組,通常不與其他單字合并構成新詞。但可以通過與其他詞語的組合形成新的詞語。 近義詞 權衡、考量、衡量 反義詞 不加以考慮、不計較、不衡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